为什么说瑞典没几个中国人待得住?这么说吧,在瑞典生活几个月,就算不疯也得抑郁! 你以为瑞典是“人间天堂”?福利高、犯罪少、空气好,听起来像极了理想中的退休生活地。 但真让你搬进去住几个月,保准认清一个现实:这里不是所有人都能适应的地方,特别是中国人。 我认识一位旅居瑞典三年的朋友,前阵子回国探亲,说再待下去就要“憋出病”。她刚去的时候,满心期待那种“岁月静好”,结果第一个月就被孤独感撞得晕头转向。瑞典人讲究“Lagom”(适度原则),邻里之间像隔着一堵无形的墙,你主动打招呼,对方大多只是礼貌性点头,绝不会多聊一句。她想学着国内的习惯,包点饺子送邻居尝尝,敲了三次门,只有一次有人开门,接过饺子时眼神都带着局促,说了句“谢谢”就赶紧关了门,全程没邀请她进屋坐。后来她才知道,瑞典人把“不打扰”刻进了骨子里,串门下棋、扎堆聊天这种中国人习以为常的社交,在这儿会被当成“冒犯”。 语言更是一道跨不过去的坎。别以为英语好就能畅通无阻,瑞典的官方语言是瑞典语,日常办事、超市购物、和同事深入交流,没点瑞典语基础根本不行。朋友刚去时找工作,明明专业对口、英语流利,却接连被三家公司拒绝,HR坦诚说“团队核心沟通用瑞典语,你融入会很困难”。就算在华人圈子,也大多是各自忙碌,很难像国内那样形成紧密的社交圈——大家都在忙着适应生活,没精力也没氛围维系热络的关系。有次她发烧到39度,想找个人帮忙买盒退烧药都找不到,最后只能裹着厚衣服,冒着寒风自己去药店,那种孤立无援的感觉,让她抱着电话跟家人哭了好久。 饮食上的落差更是磨人。中国人的胃,早就习惯了热菜热饭、酸甜苦辣的丰富滋味,但瑞典的饮食实在单调得让人崩溃。超市里的蔬菜永远是那几样:土豆、胡萝卜、洋葱,新鲜绿叶菜少得可怜,还贵得离谱,一把小油菜能卖到人民币30多块。亚洲超市倒是有,但大多集中在首都斯德哥尔摩,其他城市想买到豆腐、酱油都得靠网购,快递还得等三五天。朋友说她最馋的时候,对着手机里的火锅视频流眼泪,自己在家用有限的食材煮面条,加个鸡蛋都觉得是“豪华配置”。瑞典人爱吃的腌制鲱鱼、冷肉三明治,她试了几次都咽不下去,长期吃不到合口味的饭菜,不仅胃不舒服,心里也空落落的。 更让人扛不住的是瑞典的气候。每年从10月到次年3月,几乎都是冬天,日照时间短得吓人,北部地区甚至会出现“极夜”——连续几周看不到太阳,每天早上上班天是黑的,晚上下班天还是黑的。朋友说,冬天里她最期待的就是晴天,哪怕只有两三个小时的日照,也会特意出门走一走,不然整个人都提不起精神。那种漫长的寒冷和黑暗,会让人不自觉地情绪低落,她身边好几个华人朋友都出现过失眠、焦虑的情况,医生说这是“季节性情感障碍”,在瑞典的华人中特别常见。 还有办事效率,能把急性子的中国人逼疯。在国内办个证件、开个账户,最多跑两趟就能搞定,但在瑞典,凡事都要“预约”“排队”。朋友刚去时想办一张银行卡,网上预约后等了一周才排到号,到了银行又填了一堆表格,工作人员说“需要审核两周”,结果她等了整整一个月才拿到卡。有次她的手机卡突然不能用了,打客服电话没人接,去营业厅被告知“需要预约技术支持”,硬生生扛了三天没网的日子。这种慢节奏,对于习惯了“当天事当天毕”的中国人来说,简直是一种煎熬,尤其是遇到紧急情况时,那种无力感让人崩溃。 其实瑞典的福利确实好,医疗、教育不用愁,环境也干净整洁,但这些优势,在文化差异、生活习惯的碰撞下,对很多中国人来说都显得“不实用”。我们中国人讲究“人情味”,喜欢热热闹闹的烟火气,习惯了便捷高效的生活,而瑞典的“高冷”和“慢节奏”,恰恰戳中了我们的软肋。不是瑞典不好,只是它的好,不符合中国人对“舒适生活”的期待。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