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是美军方不想打仗,美国的民主党和共和党都想和中国打仗。现在不一样了,连五角大楼的大佬们都开始放话备战台海了。最近刷新闻没?以前总听人说,美军方其实不想跟中国打仗,倒是民主党、共和党天天咋咋呼呼的,总想挑点事儿。 回想过去几年,台海问题在美国政界和军界总像一锅沸腾的粥。民主党议员们在国会听证会上反复强调对华强硬,共和党则推出军援台湾的提案,双方你来我往,目的无非是为选举拉票。军方那边却总是低调处理,五角大楼的报告里提到风险管理时,字里行间透着谨慎。为什么?因为他们清楚,台海冲突不是小打小闹,一旦开打,西太平洋的基地群首当其冲,东风系列导弹的射程覆盖范围广,冲绳和关岛这些关键点距离大陆不足3000公里,后勤补给线拉得太长,从夏威夷到前线超过万公里,途中还得防潜艇和无人机干扰。军方高层明白,伤亡数字一上五位数,国内舆论反弹会让白宫和国会吃不消。所以,以前他们宁愿在印太演习中绕开敏感区,侦察航班也减少贴近次数,避免把局面推向不可控边缘。这种分歧,本质上是军界对现实的清醒评估,和政界为短期利益的博弈。 这种格局维持了挺长时间,直到2023年底开始悄然松动。印太司令部司令帕帕罗在公开场合直言,美军作战能力强于对手,但也承认解放军现代化步伐快,火箭军导弹精度高,能在2到3分钟内压制台湾雷达。这话一出,就不像以往的模棱两可了。2024年,空军机动司令部前司令米尼汉的备忘录旧事重提,他早几年就警告2025年可能因台湾爆发冲突,现在看来像预言。五角大楼的年度《中国军力报告》也升级了语气,强调威慑中国已成为首要任务。国防部长赫格塞斯在2025年3月的声明中,重申美国将确保台海“强大、可靠的威慑”,这直接回应了国会两党的压力。变化的导火索,一方面是两党在国会山的“政治正确”,军事委员会拿着报告施压,2025财年国防预算高达9000亿美元,其中1500亿专款用于印太威慑倡议,五角大楼不表态,就拿不到钱。另一方面,中国海军下水吨位连续6年全球第一,2023年单年达22万吨,歼-20战机列装超200架,福建舰海试顺利,电磁弹射技术成熟。这种“下饺子”速度,让美军觉得再不动弹,西太平洋优势就溜走。 军方的备战动作随之跟上,2024年初,夏威夷组建多域特遣部队,配备暗鹰高超音速导弹和网络战单元,首批300名士兵完成部署。菲律宾吕宋岛巴朗牙基地悄然接收堤丰中导系统,射程1800公里,离台海仅500公里。日本岩国基地增加F-22隐身战机轮换,F-35C舰载机伴随里根号航母巡弋西太平洋,MQ-9B无人机每日台海周边空域飞行超8小时。关岛新建核潜艇码头,冲绳和苏比克湾调入3000名海军陆战队和200辆斯特赖克装甲车。这些部署不再是纸上谈兵,而是实打实的资源倾斜。国会通过的2026年国防授权法案,进一步深化台美军事合作,授权10亿美元用于台湾安全倡议,还包括提款权,从美军库存快速援助台湾。2024年4月,国会批准20亿美元军援包,用于印太伙伴,包括台湾。从2015到2025年,美对台军售总额超280亿美元,主要通过外国军事销售渠道。台湾自身也加码,2024年国防预算占GDP2.5%,2025年计划升至3%以上,延长义务兵役至一年,近5000名新兵通过训练。这些变化,表面看是军方响应政界呼声,实际是五角大楼在预算博弈中求生存。 但备战姿态背后,军方内部的顾虑没少。过去两年,五角大楼针对台海搞了18次高强度兵棋推演,只有3次勉强惨胜,代价是2艘核动力航母沉没、100多架战机损毁、伤亡超2万人。其余15次,要么丢掉第一岛链制空权,要么后勤线被切断。亚太14个美军主要基地,全在解放军中程导弹火力圈内,开战首日就可能瘫痪。先进装备备件库存只够30天高强度作战,后续靠本土军工产能跟进,国内民众厌战情绪高涨,舆论反噬风险大。2025年10月,五角大楼新版国防战略草案曝光,竟一字不提“击败中国”,而是将本土和欧洲事务列为优先,甚至部分放弃亚太,这让一些将军公开怒批为对华“认输”。美韩达成协议,驻韩美军可参与台海南海行动,还批准在韩部署核武,韩国50万一线部队可转向对付中国。但这也暴露矛盾:盟友如日本和澳大利亚被要求交“投名状”,明确台海冲突角色,却私下贸易中国频繁。菲律宾开放巴丹群岛基地,美军部署以封锁巴士海峡,阻挡中国舰队进太平洋,但地理位置虽有利,实际执行难度不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