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俄割走一百五十万平方公里,中国人记了一百多年,可今天,俄罗斯的油,中国的路;俄罗斯的气,中国的炉,钱不走美元,直接用人民币,结算率九成以上——这叫务实,不叫站队。 十九世纪中叶,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余波中疲于应对,沙俄抓住机会推进扩张。1858年的瑷珲条约、1860年的北京条约以及1864年的西北界约,累计让渡了相当于三个东北省份的土地,包括外东北的森林区、乌苏里江沿岸和西北的伊犁河谷。这些协议并非平等谈判,而是沙俄利用军事压力和外交孤立的结果。清廷代表在炮口下签字,土地从黑龙江口到塔城绿洲,一片片划入俄版图。那时俄罗斯帝国正值彼得大帝后扩张期,视远东为战略缓冲,中国则内忧外患,无力回击。 这份旧账的影响延续至今,中国民众对那150万平方公里的失落感根深蒂固。教科书中,相关章节总伴随地图对比,学生们从小就知道外东北本该是中国领土。民间叙事中,黑龙江渔民的后代仍会提及祖辈的迁徙故事,西北牧民的口述历史也保留着草原被划界的痕迹。这种记忆不是抽象的,而是嵌入日常生活:边境贸易时,总有人多看一眼对岸;历史纪录片播出时,观众留言区涌现感慨。俄罗斯方面虽视之为十九世纪殖民遗产,但在中国,这已成为外交底牌,推动任何合作都需谨慎对待。 进入二十一世纪,中俄关系从冷战遗留的猜忌转向战略伙伴。2001年签署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奠定了平等互利的基调。此后,能源合作成为核心支柱。俄罗斯西伯利亚油田和亚马尔气田的资源,通过中俄原油管道和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源源不断输往中国。2024年,双边贸易额达到2400亿美元,其中能源占比超过70%。中国从俄罗斯进口的石油约占其总进口的20%,天然气供应量达380亿立方米,足够支撑华北多个省份的工业和民用需求。这种互补性显而易见:俄罗斯需要稳定市场,中国追求能源多元化。管道全线投产后,年输油量稳定在7000万吨,远超设计预期。 人民币结算的兴起,更是中俄合作的亮点。2022年地缘冲突后,西方制裁迫使俄罗斯加速去美元化。中国抓住机遇,推动本币贸易。2024年,中俄贸易中人民币结算比例升至90%以上,石油和天然气交易首当其冲。俄罗斯出口商直接收到人民币账户资金,避免美元体系的冻结风险。中国则借此测试人民币国际化,积累跨境支付经验。类似模式已扩展到印度和伊朗,卢布和人民币的双边清算机制逐步成熟。2025年前五个月,尽管贸易总额小幅波动至888亿美元,但能源结算效率更高,平均交易周期缩短一周。 这种转变的根源在于实力对比的逆转。十九世纪,沙俄以军事优势压倒清廷;如今,中国经济体量是俄罗斯的十倍,市场吸引力无可匹敌。俄罗斯出口的70%能源依赖东方,中国基础设施投资则助其开发北极航道。2024年,北极航线运量达189万吨,2025年预计翻番,绕开传统海峡,节省运费20%。俄罗斯若与中国脱钩,西伯利亚油田开发成本将暴增,难以维持财政平衡。中国也从中获益,能源进口成本降低5%,增强供应链韧性。 中俄合作的务实,还体现在多边框架的运用。金砖国家机制下,2025年推出的本地货币结算平台,已覆盖俄罗斯、印度和中国,处理额超500亿美元。俄罗斯与印度用卢布交易石油,中国与伊朗试点数字人民币结算。这些举措分散风险,避免单一货币主导。俄罗斯虽受制裁,但通过东方伙伴维持经济增长1.5%。中国则平衡能源来源,从中东和澳洲进口占比升至40%,不把鸡蛋全放一篮。这种“去中心化”策略,像国际象棋中的马走日,不直来直去,却步步为营。相比沙俄时代的单边掠夺,今天的合同条款严谨,违约罚金高达交易额的10%,确保执行力。 当然,合作并非一帆风顺。2025年,美国加码制裁,俄罗斯石油出口整体降四成,中国相应调整进口结构,转向中东液化气。但中俄管道项目未受波及,Power of Siberia 2线路勘探已启动,预计2030年投产,年供500亿立方米。谈判中,中国团队坚持市场价,俄罗斯让步于技术援助。这种有来有往,避免了单方面让步。未来挑战包括气候变化对北极航道的冲击,和欧盟的能源转型压力。但只要保持平等,中国可继续用市场话语权制衡,俄罗斯则靠资源杠杆回馈。历史证明,永恒利益胜过短暂仇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