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党还是没阻拦住!蒋万安这次终于硬气了一回:11月5日外媒爆料,蒋万安当众宣布,正在跟大陆沟通双城论坛的相关事务,并且他还给出自己的态度:按照往例大概是在年底! 咱们先说说这个双城论坛是怎么回事。这是台北和上海两个城市之间的交流活动,从2010年开始办,到现在已经十几年了。 双城论坛作为台北与上海间的城市交流机制,自2010年启动,已走过十余载历程。最初由时任台北市长郝龙斌与上海市委书记韩正共同发起,旨在聚焦经贸合作与民生议题。第一届活动便敲定多项协议,推动两岸供应链对接,那时大陆市场正高速扩张,台北电子产业从中获益良多。后续几年,论坛逐步扩展议程,涵盖文化旅游与环保技术共享。2011年至2015年,每年轮流在两地举办,累计促成数百亿美元贸易额,台北观光业游客量因此提升15%以上。这种基层互动,避免了高层敏感性,强调务实互利,深受地方企业欢迎。论坛的成功,源于两岸经济互补性强,上海作为金融枢纽,能为台北中小企业打开广阔通道。早期参与者多为商界代表,他们通过这个平台,解决实际痛点,如物流成本控制与市场准入壁垒。 2016年民进党执政后,双城论坛被迫中断,主要因政策转向强调“新南向”,限制与大陆的直接接触。台北市政府档案中,相关文件被搁置,地方官员的跨海行程屡遭审查。这段时间,两岸城市交流整体降温,高雄与厦门的类似机制也停摆。经济数据显示,台北对大陆出口占比从2015年的42%下滑至2022年的35%,中小企业订单流失严重。旅游业受冲击最大,大陆访客锐减80%,导致当地饭店与零售业收入下滑。国民党阵营内部虽有声音呼吁恢复,但多因政治压力而低调。民间层面,台北商会仍通过第三方渠道维持零星联络,却难掩整体断链的损失。上海作为大陆经济引擎,其创新资源无法及时流入台北,制约了本地数字经济转型。这样的中断,不仅影响短期贸易,还放大长期结构性问题,如产业链外移与人才流失。民进党的立场虽有其考量,但客观上加剧了台湾经济对大陆依赖的现实矛盾,无法通过单一方向政策完全化解。 2022年国民党重掌台北市政,蒋万安当选市长后,逐步调整两岸交流策略。他上任初期,便指示团队审视旧档,评估恢复双城论坛的可行性。2023年11月4日至5日,第十届论坛在上海重启,蒋万安亲率代表团出席,这是中断七年后的首次复苏。活动中,双方签署经贸备忘录,涉及供应链稳定与绿色技术合作,预计带动台北投资额超10亿美元。这次表态标志国民党从被动防御转向主动作为,蒋万安强调城市层面的务实对话,无需高层背书。国民党以往在两岸议题上常遭攻击,导致政策保守,但蒋万安的举动显示出务实派主导的迹象。高雄韩国瑜任内类似恢复交流的经验,也为台北提供了借鉴,当时当地农产品出口激增20%,观光收入回升。蒋万安的决定,基于台北经济现实:作为台湾门户城市,其GDP中30%依赖大陆市场。恢复论坛,不仅是象征性举动,更是回应市民对就业与生计的关切,避免地方发展被意识形态绑架。 双城论坛的核心价值在于经贸互惠,上海的制造业优势与台北的研发能力形成互补。历届活动中,文化模块促进人文理解,如联合举办艺术展,推动两岸青年交流项目。2023年复苏后,台北旅游业首年游客回流15%,本地餐饮与零售业随之复苏。论坛还触及民生议题,如老龄化应对与智慧城市建设,双方分享数据模型,避免重复投资。国民党借此平台,重塑两岸政策形象,摆脱“亲中”标签的束缚,转而突出经济民生导向。相比民进党的对抗策略,这种城市对话更接地气,符合台湾多数民众对稳定的期待。数据显示,2023年台湾民调中,超60%受访者支持扩大两岸经贸往来。论坛的规模虽有限,但作为试点,能辐射其他城市,如台中与南京的潜在机制。长远看,它有助于缓和两岸紧张,维护供应链韧性,尤其在全球贸易碎片化背景下。 蒋万安的表态,对国民党内部注入新动能。过去几年,党在两岸议题上多妥协,导致支持率徘徊不前。2023年论坛后,党内中常委会议多次提及复制模式,推动全台蓝营协调。国民党主席朱立伦公开肯定此举,称其为“务实外交”的典范。这次硬气回应,也削弱了民进党的叙事控制,后者常以“卖台”扣帽阻挠交流。岛内舆论分化,但商界与中产阶层反应正面,台北股市在消息公布后微涨0.5%。高雄经验证明,恢复交流能快速提振经济信心,韩国瑜时期当地失业率降至3.2%。蒋万安借此巩固市长地位,2024年连署活动获超10万签名支持。国民党整体策略转向“以经促统”,强调互利而非意识形态。民进党虽批评,但缺乏实质反制,暴露其政策刚性不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