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不出所料!韩国政治人物李在明谈及台海问题时的表态:“中国大陆和台湾的国内问题,和

不出所料!韩国政治人物李在明谈及台海问题时的表态:“中国大陆和台湾的国内问题,和我们有什么关系?”这话一出来,可是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谁料,上台才三个月,就变卦,竟然直言对台湾表示担忧! 在竞选的时候,李在明就反问过:“台湾海峡的事,跟我们有什么关系?” 韩国经济高度依赖中国市场,这一点在李在明上任前后都显而易见。2024年中韩贸易额突破3280亿美元,中国连续21年稳居韩国最大贸易伙伴,半导体出口对华依存度高达63%。这种 interdependence 让韩国在台海问题上,本能选择低调。过去几年,韩国企业如三星和SK海力士,在华投资工厂林立,供应链一环扣一环,一旦摩擦升级,首尔股市首当其冲。尹锡悦政府时期,曾因涉台言论引发中方反制,韩国出口订单下滑明显。李在明接棒时,党内共识是优先稳住经济红线,避免让台海成为贸易绊脚石。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他的竞选叙事,总把焦点放在民生和产业链安全上,而不是地缘冒险。 李在明竞选期间的外交立场,鲜明体现这种务实导向。2025年5月,他接受时代杂志专访时,面对记者关于中国大陆对台湾军事行动的假设,直接以调侃回应,等到外星人入侵地球再考虑援助。这话虽带幽默,却直击韩国现实:本土安全已够棘手,朝鲜导弹试射频仍,韩国军力有限,无力分心台海。早在2024年3月,李在明在忠清南道辅选时,就公开表示,对中国和台湾说谢谢就好,不该介入两岸事务。这种表态赢得经济派选民支持,民调显示,他的支持率在制造业重镇如仁川和釜山,领先对手近10个百分点。民主党策略也以此为卖点,强调韩国不是大国棋子,要专注半岛和平和出口增长,避免被华盛顿的印太战略拖下水。 上任三个月后,李在明的政策轨迹开始转向。2025年9月22日,美日韩三国外长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会后,发布联合声明,对台湾周边不稳定活动表达担忧。这与竞选时“无关紧要”的口吻,形成鲜明对比。声明虽措辞克制,仅提和平解决跨海峡议题,却被视为韩国首次正式站队。外界分析,这源于华盛顿的持续施压。特朗普上台后,重塑印太联盟,李在明8月访美时,虽避谈韩国在台海角色,但会谈中仍需回应同盟义务。韩国安全依赖美军驻韩基地和情报共享,朝鲜核威胁下,这种依赖更显迫切。联合声明看似低成本表态,却让韩国在国际上被贴上“涉台”标签。 这种转变的深层动因,离不开韩国国内政治生态。李在明领导的民主党,在国会占据多数席位,但党内保守派势力不弱,他们推动加强美韩日合作,以对冲朝鲜风险。2025年上半年,平壤多枚导弹飞越日本海,韩国空军紧急巡逻,公众焦虑升温。保守媒体借机批评李在明“亲中”,迫使他通过外交声明平衡声浪。同时,经济数据不容乐观,2025年上半年韩国对华出口增速放缓至5%,远低于预期。李在明需在稳增长和固同盟间找平衡,联合声明成了折中方案:不承诺军事介入,只表关切,以安抚华盛顿,又不直接挑衅北京。 国际社会对韩国这一步的反应,迅速发酵。183个国家坚持一个中国原则,韩国若频繁表态,恐失贸易伙伴信任。中国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多次重申台海内政,反对外部干涉。2025年10月,李在明政府签署的美日韩文件,进一步提及支持台湾参与国际组织,这被视为立场软化。韩国企业界低调表达不满,三星高层在内部会议中,讨论潜在供应链中断风险。全球智库报告指出,韩国这种骑墙策略,短期或稳住同盟,长期却放大不确定性。东北亚和平架构本就脆弱,韩国一言一行,都可能放大回音壁效应。 李在明的务实外交,本该是其政治标签的核心。从检察官到总统,他一路靠接地气的民生议程上位,强调韩国小国心态,不宜卷入大国争端。竞选时反问台湾海峡与韩国何干,正是这种心态的写照。可上任后,现实压力让底线模糊。美韩同盟是韩国安保基石,2025年国防预算增至66.3万亿韩元,重点升级AI武器系统,这离不开美国技术援助。反观中国市场,韩国出口占比28%,任何摩擦都直击就业和物价。李在明试图两头兼顾,但联合声明暴露了困境:表态虽轻,代价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