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十次缔约方大会(COP30)即将在亚马逊中心地带召开,本届大会被广泛期待为“气候适应COP”。在极端气候事件频发、气候风险加剧的今天,加强气候适应与韧性建设已经刻不容缓。
气候行动通常分为两类:减缓(mitigation)和适应(adaptation)。减缓旨在减少或消除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排放;适应则帮助社区和生态系统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尽管二者在应对气候危机中同等重要,但在竞争有限的气候资金时,减缓往往更受青睐,适应获得的关注与资金则逊色一筹[1],导致社区和生态系统在风暴、洪水、火灾及其他气候威胁面前愈发脆弱。
然而,减缓与适应并非截然对立,兼具减排与韧性提升双重效益的解决方案已然存在,且其协同潜力远未被充分挖掘。随着全球气温逼近危险阈值[2],其对人类、生态系统和经济的影响远超以往,在此背景下,加大对减缓与适应协同路径的投资则显得尤为关键。世界资源研究所(WRI)梳理了六大协同策略,供业界交流互鉴。
研究表明
气候适应与减缓可协同推进
气候适应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需要与经济民生协同发展,更可与气候减缓形成合力。WRI分析了300多个气候适应投资项目,发现其中近半数能撬动减排的双重效益,例如发展气候智慧型农业、扩大城市绿化面积、或部署更具韧性的可再生能源[3]等。

植树等举措在减缓气候变化的同时,也帮助社区抵御干旱、洪水等气候影响|图源:JakeLyell/Alamy
部分项目减排的经济价值,已与其气候适应效益相当,甚至更高。例如,乌兹别克斯坦的“韧性景观恢复项目”减排效益预计达3.5亿美元,超过其在避免损失及其他社会发展方面的1.667亿美元收益[4];聚焦于可持续土地管理的“哥伦比亚遗产项目”预计可实现逾15亿美元的减排效益和13.5亿美元的其他收益[5]。然而,这些潜在的减排效益多被忽视,导致项目总回报被严重低估。充分评估适应项目的减缓收益,有助于量化项目实际价值,重塑投资决策,引导资金流向兼具双重效益的项目。
六大策略探索减缓和适应协同发展
以下六大策略,既能遏制高碳行业的温室气体排放,也能同时增强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1
推广分布式可再生能源
全球能源需求,尤其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需求正在攀升。但气候变化却使电力系统面临严峻考验。极端天气破坏能源基础设施,推高用电需求,导致停电频发。
集中式布局、远距离传输的电力系统在发生局部故障时,容易波及更大范围,因此在极端天气面前格外脆弱。
相比之下,以可再生能源为主的分布式电网则更具韧性。它们可以实现就近供电,且小规模项目具备成本优势,非常适合输电线路更短、配电范围更小的分布式电网。在洪水、野火等极端天气事件发生后,独立的可再生能源系统可以帮助社区维持运转,离网的太阳能板或风力发电机更能为医院及其他应急服务部门提供应急电力[6]。

卢旺达的一家乡村诊所正在安装屋顶太阳能板。该举措可增强医疗服务的气候韧性,同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图源:WaltRatternman/Sunepi
2
推动可持续农业与土地利用
WRI研究发现,在可持续农业与林业领域,约57%的适应性投资项目可同步带来减缓效益,其协同效应仅次于能源行业。尽管农业、林业与土地利用贡献了全球21%的温室气体排放[7],但通过农林复合(agroforestry)、轮作种植(rotationalcropping)、林牧复合(silvopasture)和社区管理森林(community-managedforests)等可持续实践,不仅可减少土地利用相关排放,还能增强农户应对气候变化的韧性。
以林牧复合系统为例,它将多样化的树木或灌木种植与农作物和牲畜相结合。该类系统的固碳量比同等面积的无树区域多5到10倍[8]。树木与灌木还可保护牲畜免受极端高温的影响[9],提供更富营养的草料,并在干旱季节保障饲料供应,从而提升生产稳定性,保护农民收入与粮食安全。此外,作物多样化与农田植树还能带来额外收入。在全球范围内,若将林牧复合系统扩大至约7.7亿公顷,虽需投入约2730亿美元,却有望为农民带来高达2.36万亿美元的经济收益[10]。
在中国宁夏,农业节水灌溉设施项目完成了渠系改造,使灌区内植被(尤其是防护林、经济林和牧草)面积增加,发挥固碳作用,增加了碳汇。此外,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合理灌溉可使土壤有机碳含量提高11%-35%,应对干旱的同时提升了固碳效益。

在农田与牧场中种树,可增加收入来源,并让土地吸收更多碳|图源:USDA/Flickr
3
投资气候智慧型建筑
建筑与施工领域贡献了全球37%的温室气体排放,其排放主要源自水泥、钢铁和铝等材料的生产及建筑运行能耗[11]。在减排的同时提升建筑本身的气候韧性,是推动该领域转型的关键。
优化建筑设计有助于实现协同效益,保护居民免受极端高温影响,进而减少空调使用需求,降低能耗与排放[12]。例如,在北半球朝北、南半球朝南设置窗户,可通过减少太阳直射来为建筑降温;将屋顶涂白可反射60%-90%的阳光,降低室内外温度[13]。此外,提高建筑能效也能显著减少能源消耗及排放。
另一协同路径是以低碳材料替代高排放建材。例如,在高架建筑的地基材料中,使用以可持续方式砍伐的木材替代混凝土,可能带来更低的排放[14],同时还能减轻洪水损害、降低损失。
4
改善公共交通系统
交通运输领域贡献了全球24%的二氧化碳排放[15]。同时,道路、桥梁等交通基础设施也易受风暴、城市内涝及极端降雨等影响。发展具有气候韧性的公共交通体系,能够同时应对这两大挑战。
研究显示,与私家车相比,公共汽车与轨道交通每乘客公里温室气体排放最多可降低约三分之二[16],若将公共交通在城市客运出行中的比例提升至34%,全球可累计减排超15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17],相当于每年减少近350万辆燃油车上路[18]。
在建设公共交通基础设施时,应同步增强其应对极端天气的能力。通过升级改造现有设施,并将抵御自然灾害、海平面上升或极端高温等能力纳入设计标准,可保障交通系统长期稳定运行,减轻对依赖公共交通的低收入及其他脆弱人群的影响。
韧性措施还能提升公共交通吸引力。例如,公交车体采用热反射涂层、车站周边种植树木,可在热浪中为乘客带来阴凉。布宜诺斯艾利斯等城市的经验表明,此类措施在提升公共交通可靠性与客流量的同时,也实现了气候效益最大化[19]。
5
保护和恢复沿海湿地
作为独特的生态系统,沿海湿地(包括潮汐沼泽、红树林和海草床等)既是天然水体过滤器,也是海洋生物栖息地。它们能有效抵御风暴潮,缓解海平面上升的冲击。其土壤和植被中更储存着100亿至240亿吨碳[20],相当于近250亿英亩森林一年的固碳量,每年生态价值高达1900亿美元[21]。
以深圳大鹏新区灰绿结合海堤建设项目为例,据估测,2021-2050年间,其海岸线红树林恢复工程平均每年可以产生133万元的固碳价值和19万元的释氧价值。
恢复和保护沿海湿地,不仅能在2050年前实现每年2.9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的额外封存[22],还能强化其作为应对气候危机的“天然海防线”的作用。在推进相关工作时,应充分吸纳依赖湿地为生的本地社区的参与。例如斐济[23]和巴布亚新几内亚[24]等地已实践了基于社区的保护与教育模式,在守护湿地的同时,也助力周边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红树林不仅支撑当地生计、孕育多样物种,还能保护沿海社区抵御风暴与海平面上升,同时吸收大量温室气体|图源:Damocean/iStock
6
保障原住民土地权利
原住民与当地社区守护着全球约半数的土地与现存完整森林[25]。这些生态系统不仅储存了全球森林碳汇的17%[26],提供了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关键栖息地[27],也为周边社区带来气候调节和水资源安全等生态韧性福祉。在秘鲁、巴西等地,原住民区域的森林覆盖率损失普遍低于其他地区[28]。
然而,尽管他们守护着广阔的土地,但其合法土地权利仅在全球14%的森林面积上得到承认。依法确认原住民的土地权属,不仅有助于长期减排,更能有力推动基于自然的气候解决方案(Nature-basedSolutions)[29],有效管理气候风险并提升韧性。这也有助于传承他们在可持续土地利用方面的世代智慧与经验。
优先推动兼具多重效益的
气候解决方案
以上仅是气候行动中协同推进减缓与适应的部分范例。事实上,在不同行业、生态系统、国家与社区中,还存在着更多具备多重效益的解决方案。面对迫在眉睫的气候危机以及有限的资金和能力,决策者需优先布局此类综合举措,以提升民生福祉、守护地球家园。这不仅是对当前挑战的积极回应,更是对共同未来的明智投资。
WRI长期开展气候适应相关工作,包括推动气候适应主流化、评估与管理气候风险、增强农业气候韧性、倡导本地适应行动以及增强气候适应投融资等。自2018年全球气候适应委员会(GlobalCommissiononAdaptation)成立起,WRI进一步推动对系统性的气候适应行动的重视与投入。
作者
AarushiAggarwal
CarterBrandon
世界资源研究所
社会公平中心(EquityCenter)
高级研究员
BradleyKratzer
世界资源研究所
全球气候、经济与金融项目
研究员
IsabellaSuarez
(WRI北京代表处可持续转型中心气候项目研究员奚文怡对本文亦有贡献)
参考文献
[1]https://www.wri.org/insights/adaptation-finance-explained
[2]https://www.wri.org/insights/1-5-degrees-c-target-explained
[3]https://www.wri.org/research/climate-adaptation-investment-case
[6]https://www.wri.org/events/2019/06/financing-models-electrifying-private-health-clinics
[8]https://drawdown.org/solutions/silvopasture
[9]https://sustainablefoodtrust.org/news-views/silvopasture-the-benefits-of-integrating-livestock-and-trees/
[10]https://drawdown.org/solutions/silvopasture
[11]https://www.unep.org/resources/report/building-materials-and-climate-constructing-new-future
[12]https://www.wri.org/insights/climate-change-effects-cities-15-vs-3-degrees-C
[13]https://www.energy.gov/energysaver/cool-roofs#:~:text=White%20roofing%20products%20stay%20coolest,preferentially%20reflect%20this%20invisible%20light.
[14]https://www.wri.org/insights/mass-timber-wood-construction-climate-change
[15]https://ourworldindata.org/co2-emissions-from-transport
[16]https://www.wri.org/insights/current-state-of-public-transport-climate-goals
[17]https://drawdown.org/solutions/public-transit
[18]https://www.epa.gov/energy/greenhouse-gas-equivalencies-calculator#results
[19]https://buenosaires.gob.ar/metrobus-del-bajo
[20]https://www.climate.gov/news-features/understanding-climate/understanding-blue-carbon#:~:text=A%20small%20but%20powerful%20sink,coastal%20ocean%20areas%20each%20year.
[21]https://www.worldbank.org/en/news/feature/2023/11/21/what-you-need-to-know-about-blue-carbon
[23]https://www.wri.org/insights/mangroves-tin-roofs-fiji-uses-built-and-natural-infrastructure-climate-adaptation
[24]https://news.mongabay.com/2019/06/healthy-reefs-healthy-people-community-based-marine-conservation-in-papua-new-guinea-commentary/
[26]https://www.wri.org/insights/4-ways-indigenous-and-community-lands-can-reduce-emissions
[27]https://www.wri.org/insights/indigenous-and-local-community-land-rights-protect-biodiversity
[28]https://gfr.wri.org/social-governance-issues-indicators/indigenous-community-forests?_gl=1*1xchsj2*_gcl_au*NjcxMDg0MDQwLjE3NTQ1NDgyMzcuMTQ3MjAwNjkxMy4xNzYxNTQ4MDI4LjE3NjE1NDgwMjc.#how-much-forestland-is-held-by-indigenous-peoples-and-other-forest-dependent-local-communities
[29]https://www.wri.org/insights/what-exactly-are-nature-based-solutions
(世界资源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