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美国的棋路很明确了,那就是一边稳住中国,一边脱钩,但中国也有高招。 美国贸易代

美国的棋路很明确了,那就是一边稳住中国,一边脱钩,但中国也有高招。 美国贸易代表格里尔最近接受美媒采访,把美国现在的真实想法摆在了桌面上。 当格里尔宣布重启对华301调查时,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的大豆期货价格应声下跌2.3%。这种“精准打击”暴露了美方的算计:用农产品采购稳住农业州选票,同时用关税大棒施压科技领域。 2025年为美国大选关键年份,农业州选票对第47任总统特朗普的连任至关重要。美国农业部数据显示,中国常年采购美国30%以上的大豆、40%的棉花,仅2024年便进口美豆1600万吨,直接影响中西部8个农业州的经济稳定。 但在科技领域,美方采取了强硬封锁措施。美国商务部2025年8月更新的“实体清单”新增28家中国科技企业,覆盖芯片、人工智能、无人机等关键领域,甚至禁止美国企业向这些企业出售民用级芯片。 同时,美方施压荷兰ASML、日本东京电子等盟友企业同步断供,试图切断中国科技产业链。这种“掐尖式脱钩”的核心目标,是维持美国在高端制造领域的垄断地位。 这一策略并非首次使用,上世纪80年代便已应用于日本。当时日本半导体产业崛起,全球市场份额超50%,美国随即启动301调查,迫使日本签订《广场协议》,并通过《半导体协议》限制日本芯片出口。 此后,日本半导体产业陷入长期停滞。当前美方将这一策略复制用于中国,但时代背景已发生根本变化,中国与当时的日本存在本质区别。 中国的首要应对措施,是加速供应链“去美国化”进程,使美方的技术封锁转化为其“自断财路”的结果。 工业和信息化部2025年9月数据显示,中国国产28纳米芯片良率已达95%,市场占有率从2023年的5%提升至22%;新能源汽车领域,比亚迪、蔚来等企业已实现车规级芯片100%自研,2025年前三季度出口量同比增长78%,其中对欧洲出口占比超40%。 反观美国高通公司,因失去中国市场,2025年上半年营收下降32%,不得不实施1.2万人的裁员计划。 中国的第二项应对措施具有精准打击性,直指美方关键产业。中国商务部同步宣布对美国玉米、高粱启动反倾销调查,并缩减对美国波音公司的飞机采购订单,转而向空客订购200架A350客机。 这一举措直接影响美国两大关键领域:玉米主产区艾奥瓦州、内布拉斯加州等为大选摇摆州,波音公司则关系到华盛顿州、堪萨斯州数十万就业岗位。美国农业协会随后公开表达反对意见,波音CEO亦紧急到访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要求审慎处理对华贸易关系。 更为关键的是,中国正积极构建“非美供应链”合作网络,使美方的孤立政策难以奏效。2025年10月,中国与东盟达成半导体产业合作协议,在马来西亚共建芯片封装测试基地,投资规模达200亿美元;同时与巴西、阿根廷签订长期大豆采购协议,2025年从南美进口大豆占比升至65%,较2020年提升28个百分点。 美国农业部最新报告显示,美国大豆对华出口份额已从2018年的68%降至2025年的23%,中西部农场主不得不以降价30%的方式向印度、埃及等市场销售。 回顾历史,大国博弈的核心并非“封锁压制能力”,而是“抗压自主发展能力”。上世纪60年代,美国对中国实施全面技术封锁,甚至禁止出口化肥生产技术,中国不仅成功研制原子弹,还建立起完整的化肥工业体系。 当前情境与之相似,美方的封锁反而激发了中国自主创新的动力。2025年中国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2.8%,研发人员数量连续12年居世界首位,这些基础条件构成了中国反制的核心底气。 格里尔宣布重启的301调查,实际效果已大幅弱化。2018年美方首次对华发起301调查并加征关税,美国零售商协会数据显示,美国消费者为此增加830亿美元成本,中方反制措施导致美国农场净收入下降42%。 此次美方再次采用这一手段,自身亦缺乏信心,格里尔在采访中明确表示“调查结果将根据大选情况调整”,可见该调查已成为美方的选举工具。 中国的应对始终坚持“有理有据有节”原则。未采取美方“一刀切”的封锁模式,也未实施盲目排外政策,而是通过精准打击美方关键产业、加速自主创新与国际合作的组合方式应对。 这一“攻防兼备”的策略,既维护了自身核心利益,也获得了国际社会的理解。中国商务部发言人表示:“我们不希望脱钩,但也不怕脱钩,任何施压都只会增强我们的发展韧性。” 这场贸易博弈的核心,已从单一调查的胜负转向未来产业主导权的争夺。美方试图以“选择性脱钩”维持霸权地位,却忽视了全球化背景下产业链深度融合的客观现实,最终将损害自身利益。 中国则以“自主创新+开放合作”的模式突破困局,既巩固了产业基础,又拓展了合作圈层。未来几年,随着中国在芯片、新能源、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持续突破,美方封锁措施的效力将进一步减弱,博弈格局已逐渐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