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统一台湾后,很难再“港澳化”了!很多人以为,驻军只是象征性的,真相是军事专家已经

统一台湾后,很难再“港澳化”了!很多人以为,驻军只是象征性的,真相是军事专家已经给出了保守估计:至少需要9万大军,相当于15个香港驻军的兵力,才能把台湾从一个“问题岛屿”,改造成我们伸向太平洋的“不沉航母”。   麻烦看官们右上角点击一下“ 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台湾回归的那一天,注定不会像港澳当年那样轻描淡写,香港是一座城市,台湾是一座岛;一个靠近珠江口,一个横在太平洋边缘,前者靠背祖国,后者面朝深海。前者象征“一国两制”的成熟样板,后者关乎国家战略的全局平衡,驻军问题,自然不能照搬“港澳模式”,更不可能只靠几千名仪仗队维持体面。   从地理上看,台湾就像一艘天然的“不沉航母”,中央山脉像是岛的脊梁,从北到南贯穿全境,三分之二的土地都被山势占据,守台北、高雄还不够,部队得穿过层层峡谷,把握住那些连接东西海岸的狭窄通道,东岸面对太平洋,深水区能容航母出入,西岸则扼守台湾海峡,每一段海岸线都藏着潜在风险,光是这1600公里的海岸线,就足以让战略家头疼。   香港的驻军任务更多是象征主权,保证城市安全和防突发事件,台湾不同,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一道防线,是通往西太平洋的门,北边挨着琉球,南边守着巴士海峡,这位置就像锁孔,谁握着它,谁就掌控了整条第一岛链,这样的战略位置,决定了驻军的规模绝不只是摆样子,海陆空必须协同作战,防御网络得全域覆盖。   有人估算过,9万大军只是保守数字,和驻韩美军的人数相仿,却要承担更复杂的任务——陆军守山海要道,海军掌控水下与近岸,空军撑起制空权,还要有防空、导弹、雷达、后勤支援和医疗体系。   有些人还在翻旧账,说八十年代的“叶九条”“邓六条”里提到过“统一后不驻军”,那话没错,但前提是“和平协商、主动和谈”,几十年过去,台湾当局不但拒绝谈,还和外部势力越走越近,美军教官常驻岛上,2023年已经有近两百名美军现役人员在训练台军部队。   这一步,实质上就是在岛上插了外国旗,既然如此,2022年新版《台湾问题白皮书》删掉“不派军”这句话,就成了必要的调整——主权是底线,不可能由别人定义。   香港可以靠“隐形驻军”——六千人每年轮换,不插手地方事务,装备直接联网南部战区卫星系统;但台湾这模式行不通。   它是孤岛,没法随时得到大陆增援,所有补给、弹药、能源都得自给自足,后勤系统要完整,防务链要闭环,这就意味着驻军不仅是作战力量,更是岛上安全体系的中枢。   九万人听上去不少,但真分摊下来也紧张,海岸防御线得布满反登陆阵地,空军基地要分布在花莲、台中、清泉岗等多点,陆军得在中央山脉布防;每一项任务都得有专人负责,容不得侥幸。   这不是虚张声势,而是战略稳定的根本,初期的存在,是震慑与防护;等局势稳定、社会融合深入,再逐步调整规模,把重点转向协同防务和民用支援。   很多人担心驻军会让岛上人紧张,但历史早已证明,秩序感本身就是安全感,驻军不只是武力的象征,更是一种秩序的保证,初期部队要负责维护治安、防止渗透、协助灾害救援,这和单纯“防卫”不同,军事稳定才能换来经济繁荣,等两岸人员往来、贸易、文化交流逐渐恢复,军队的角色自然会从“守”转为“护”。   长期看,台湾的回归会让中国的战略格局彻底展开,过去我们的防线停在近海,靠沿岸基地应对威胁,台湾回到怀抱后,这条防线将延伸到第一岛链的中心,东临太平洋,北连琉球,南接菲律宾海,这不仅是安全上的拓展,也是中国真正走向蓝水海洋的起点。   驻军的意义,远不止军事,它象征着国家的信心——我们不再被动防守,也不再被外力牵制,当第一艘中国军舰从高雄军港缓缓升起国旗,那面旗帜不仅属于这一片海,更属于百年来无数次未竟的夙愿,和平当然是最好的选择,但若和平需要力量来守护,这支军队就是最沉默、也最有力的保证。   那天,台北的海风会和厦门的一样,吹在同一面国旗上。   对此,大家有什么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