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荷兰的行为其实比欧洲对俄罗斯的做法还要严重。欧洲冻结俄罗斯的资产,目前也只是敢动

荷兰的行为其实比欧洲对俄罗斯的做法还要严重。欧洲冻结俄罗斯的资产,目前也只是敢动用冻结资产的收益,从不敢直接动用本金。但是荷兰这次却是直接劫夺了我们中企100%的全资子公司。 这次直接针对中国企业,强行接管安世的全资子公司,这步走得太远,性质上完全不同,远超对俄罗斯的处理方式。 俄罗斯资产冻结涉及几千亿欧元,欧洲只是从收益中抽取资金援助其他地方,本金始终不动,显示出他们对法律底线的顾虑。 荷兰却不一样,直接动手拿走控制权,没走正常程序,这背后还牵扯美国的一些规则影响,荷兰似乎急于配合,导致行动这么突然。 安世半导体原本是中企闻泰科技收购过来的资产,经过几年发展,已经成为重要玩家。收购时,企业面临困难,中方投入资金后,推动技术改进和产能扩张,让公司恢复活力。 欧洲许多行业从中获益,比如电子设备制造领域依赖它的产品供应。荷兰政府突然引用旧法规,以安全理由介入,换掉管理层,把公司置于临时托管状态。 这法规本来是为特殊时期准备的,现在用在正常运营的企业身上,显得不合时宜。行动由过渡政府推动,没经过完整审议,就直接切断部分供应链联系。 安世的生产布局跨国,欧洲部分负责设计和初步制造,中国部分处理大量后续工作,这种中断让整体运作卡住,本以为控制总部就能主导一切,结果发现离不开其他环节的支持。 事件一出,影响迅速扩散到多个领域。欧洲汽车制造商感受到压力,因为芯片供应中断,一些生产线调整节奏,避免更大损失。 行业组织表达不满,推动相关方尽快恢复正常。荷兰内部也出现声音,质疑政府决定是否明智,担心长期经济影响。 国际上,投资者开始审视荷兰的投资环境,部分资金流动出现变化。荷兰的一些关键产业,比如光学设备制造,依赖外部材料供应,现在面临不确定性。 欧盟内部意见不一,一些国家认为荷兰的做法干扰了整体经济稳定,呼吁协调解决。整件事让人们看到,单方面行动容易引发多方问题,本来稳定的产业链变得脆弱。 中方回应保持理性,通过法律渠道维护权益。启动投资协定下的程序,寻求责任追究。同时,企业调整运营策略,让中国部分独立运行,改变结算方式,优先满足本地需求。 这种调整让供应链更灵活,也显示出中方在产业链中的位置。荷兰原本期望通过接管获得优势,结果发现中断合作后,自己产业受影响更大。 比如,某些材料出口受限,导致荷兰企业成本上升。商务部门也出台措施,限制特定供货,确保权益平衡。这些步骤不是冲动,而是基于事实,逐步施压,让对方认识到合作的必要性。 事件发展到现在,谈判仍在进行,但中方立场清晰,坚持规则公平。 整件事的核心在于维护资产安全,不让类似情况扩散。如果荷兰这次没付出代价,其他国家可能效仿,导致中企海外投资环境恶化。 安世在欧洲的其他设施,比如研发和制造点,本来运转正常,现在面临潜在风险。欧洲小国经济体量有限,但如果看到机会,可能跟进,这会形成不良循环。 中方反制不是为了对抗,而是为了确立界限,让大家明白,合法资产不能随意动。荷兰经济与中国有不少联系点,比如农产品贸易和技术合作,这些领域如果受影响,会让荷兰感受到实际压力。 通过这次事件,全世界都能看到,破坏规则的后果是双向的,最终没人受益。中方追求的是稳定环境,让企业安心发展,而不是一味退让。 事件提醒大家,全球化需要互信基础,一旦打破,修复起来很麻烦。现在,焦点在如何化解,确保未来投资安全。 信息来源: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