岛内传出消息,“台独首恶”蔡英文将于11月8日,窜访德国,并在11月10日在“柏林自由演讲”中发表演说。 蔡英文这趟德国行,不是随便逛逛,有小道消息说是为了加深台湾跟民主国家的合作。 表面上看是老一套的“外交”把戏,可实际上,这反映出台湾当局在美欧之间找靠山的急切心态。 回想她当政那八年,蔡英文一直推“新南向政策”,想拉拢东南亚国家避开大陆,可成效一般,现在转战欧洲,德国成了重点目标。 德国作为欧盟老大,经济上跟中国绑得死死的,汽车巨头像大众、宝马、奔驰,好多零部件和市场都靠中国撑着,年贸易额上千亿欧元。 可最近几年,德国政府开始“去风险”,意思就是别太依赖中国,转而跟台湾搭上线。 早在2023年,德国教育部长就破天荒访台,这是26年来首位德国联邦部长去台湾,签了科技合作协议。 蔡英文这回去柏林讲话,主题是“专制阴影有多长”,跟德国学者比比台湾和东德的经历,摆明想借德国的分裂历史,拉拢欧洲人心,制造“民主对抗专制”的叙事。 别忘了,柏林墙倒塌的记忆在德国人心里根深蒂固,蔡英文选这个地方讲话,算盘打得响,想用情感牌博同情。 问题是,这步棋走得稳不稳?大陆这边反应可不小,外长王毅刚跟德国外长通电话,强调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德国得坚守一个中国原则,别搞小动作。 德国外长呢,嘴上说不变,可行动上,德国议会代表团这些年访台次数越来越多,2024年就有好几拨议员去台湾谈人权和经济。 蔡英文下台后,台湾新领导人赖清德继续她的路线,派外交部长去奥地利、波兰、意大利和捷克转悠,欧洲对台湾的兴趣确实在升温。 为什么?因为俄乌冲突让欧洲警醒,供应链不能太靠东方大国,台湾的芯片产业成了香饽饽,台积电在德国建厂的传闻闹了好几年,虽然还没定,但德国企业像英飞凌已经跟台湾公司深度合作。 这事的前因得追溯到2022年佩洛西访台那会,美中关系紧张,欧洲开始选边站,德国出了份“中国战略”,说要减少对华依赖,同时加强跟台湾的非官方联系。 蔡英文抓准时机,卸任前就到处串门,去年底去加拿大和美国开会,现在瞄上德国。 后果呢?大陆常态化军演已经成日常,绕台巡航越来越频繁,任何外力插手,只会让台海更乱。 德国要是真给蔡英文撑腰,北京的反制肯定不手软,中德贸易这么大,德国出口到中国的汽车占它总出口的四分之一,要是大陆加关税或限进口,德国经济得吃大亏。 想想看,德国现在还陷在乌克兰泥潭里,能源危机刚缓口气,国内通胀高企,默克尔时代的中德蜜月期早过去了,新总理上台后,对华政策更谨慎,可党内有声音要亲台。 蔡英文这趟访德,可能会让德国企业界紧张,商会已经发声,说别因为政治闹经济。 另一方面,台湾内部也乱套,蓝营批评蔡英文下台还搅局,绿营却觉得这是给台湾争面子。 国际上看,美国乐见其成,拜登政府推“印太战略”,拉欧洲下水对付中国,德国海军去年派舰过南海,摆明跟进。 蔡英文讲话后,估计会见些德国议员和智库人,谈谈半导体和绿色能源合作,台湾想用经济牌换政治支持。 可长远看,这招管用吗?大陆经济体量是台湾的20多倍,德国企业离不开中国市场,去年中德投资额创纪录,德国公司在中国建厂超5000家。 蔡英文想借欧洲“去风险”风口,可欧洲内部意见不一,法国和意大利更看重对华贸易,捷克和立陶宛亲台,但影响力小。 台海问题本质上是中美博弈,欧洲只是配角,蔡英文访德顶多制造点噪音,不会改变大局。 大陆军力日渐强,歼-20和航母群常态部署,任何挑衅都得掂量后果。 德国历史上有过分裂统一,民众对统一话题敏感,蔡英文想用东德比喻台湾,可德国统一是和平的,没外力干涉,这比喻站不住脚。 话说回来,蔡英文这趟行,还带了前数位部长唐凤一起,唐凤要在会上谈AI和媒体自由,台湾想卖“民主芯片”概念,拉欧洲投资。 后果可能包括大陆加强经济施压,去年台湾对大陆贸易顺差上千亿,要是大陆限芒果或凤梨进口,岛内农民先遭殃。 欧洲议会去年通过决议,支持台湾参与国际组织,可实际行动少,德国坚持不承认台湾“独立”。 蔡英文访德后,估计北京会召见德国大使抗议,德国得在中美间走钢丝。 总的说,这事暴露了台湾当局的困境,靠外部力量维稳,可大陆统一决心铁板钉钉,军演常态化,谁敢真插手? 德国经济学家算过,台海冲突会让德国GDP跌5%,全球芯片短缺,汽车业瘫痪,蔡英文想借演讲放大声音,可在大陆眼里,这只是小插曲,不会动摇大局。 两岸的事,说到底得中国人自己解决,外人插手只会添乱,早日统一才是正道,大家日子都好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