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阿斯麦CEO:中国光刻机技术落后10-15年,如果没有我们的EUV极紫外刻帮助,

阿斯麦CEO:中国光刻机技术落后10-15年,如果没有我们的EUV极紫外刻帮助,中国几乎不能造出来3-5nm工艺,同时表示断供EUV,就是为了防止中国获得先进技术。 这话听起来挺直接,却点出了全球芯片产业里的核心矛盾。大家都在想,这到底是技术事实,还是更大范围的战略博弈?其实,这不光是两边实力的对比,还牵扯到供应链、市场和创新的拉锯战。 中国方面,上海微电子等企业主要在DUV深紫外光刻机上发力,能做90纳米到28纳米的设备,正在往更细的28纳米推进。 但EUV需要的极紫外光源和高精度控制,中国还没完全攻克。举个例子,中国在光刻机的光学系统上投入不少,像是精密镜片的加工精度逐步提升,但跟阿斯麦的水平比,还有明显距离。 数据显示,中国成熟制程的自给能力在提高,比如在汽车和消费电子芯片上,能覆盖大部分需求。 不过,在高端领域,EUV的缺失让生产3到5纳米芯片变得困难,因为这种设备能处理更小的特征尺寸,确保芯片性能更高。 但这个差距不是一成不变的。阿斯麦的垄断地位让它在全球市场占有率很高,英特尔和三星这样的巨头都靠它供货。 中国企业缺乏的不仅是硬件,还有软件优化和生产数据积累。 这些都需要时间和实践来补齐。话说回来,阿斯麦自己也承认,这个行业的发展靠全球协作,要是中国完全被隔离出去,大家的进步速度都可能受影响。 再来看断供这事儿。背后的推动力主要是美国主导的出口管制,荷兰政府也出台了相关规定,要求高端设备出口前得审批。 这直接影响了阿斯麦对中国客户的供货,本来中国是它的重要市场,订单占比不小。现在,因为这些限制,阿斯麦的业务在华下滑明显,像是备件供应都遇到了麻烦。 现在的情况类似,中国市场这么大,丢了部分订单,阿斯麦的营收和供应链稳定性都受冲击。供应商们也在纠结,一边要遵守规则,一边想维持生意。 那么,中国是怎么应对的?他们没死盯着EUV一条路,而是多管齐下。先在现有DUV基础上优化,通过技术调整来接近更先进的制程。 另外,在先进封装上也有动作,像是用硅桥技术把多个芯片模块连起来,性能能跟上7纳米左右的水平,还控制了成本。 这种方式已经在数据中心芯片上应用,帮企业避开了设备瓶颈。同时,中国没放弃EUV的自主研发,像是中国科学院和一些公司在光源和材料上申请了专利,逐步突破关键部件。 其实,这套策略挺务实。它不光是技术层面的,还包括全球布局。中国企业加强与国际伙伴的合作,像是台积电在华投资,也希望设备供应别完全断掉。 展望未来,这场博弈还会继续。断供可能让中国短期内高端芯片生产受限,但也推动了创新多样化。中国从依赖进口转向自力更生,全球半导体格局可能会更分散。 阿斯麦的垄断地位面临挑战,因为一旦中国在EUV上突破,市场竞争会加剧。整个产业利润分配也可能变化,中国凭借规模优势,能在成本上占优。 话说,阿斯麦自己也在调整,试图用其他部件绕开部分限制,保持市场份额。但整体看,合作比对抗更有利于技术迭代。要是中国完全构建起自主链条,西方企业反馈机制可能会弱化。 大家都清楚,半导体靠的是集体进步,封锁终究不是长久办法。中国企业持续投入,差距在缩小,未来谁能领先,还得看实际行动。 总的来说,阿斯麦CEO的言论反映了当前现实,但也暴露了封锁策略的局限。中国没被动等待,而是主动变轨,结合优化现有技术和正面研发,逐步缩小差距。 这不只关乎一两家公司,而是整个全球产业的动态平衡。最终,技术发展会推动大家往前走,而不是停在原地。 信息来源:阿斯麦官网

评论列表

用户10xxx35
用户10xxx35 2
2025-11-06 17:10
阿斯麦不是一个国家能完成,是整个西方世界工业最顶尖的集成。十个荷兰都攒不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