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就在昨天 日本刚刚传来消息 财联社11月5日电,日本厚生劳动省最新发布的人口动

就在昨天 日本刚刚传来消息 财联社11月5日电,日本厚生劳动省最新发布的人口动态统计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日本新生儿(不含在日外国人)数量为31.9万人,同比下降3.3%,创有统计数据以来新低。 这一数据背后并非单纯的人口问题,防卫省推进"强化西南诸岛防御"计划的同时,造船业从业人数已降至7.1万,较5年前减少逾万人,少子化正持续侵蚀军力扩张的根基。 厚生劳动省同期数据显示,上半年日本死亡人数达83.68万,自然减少近50万,这一趋势已连续12年扩大。 年龄结构层面,15-64岁劳动人口占比跌破60%,而防卫省核心兵源群体18-26岁人口,十年间缩减17%。2024年自卫队招募完成率仅82%,西南诸岛驻屯部队缺编率达15%。 据横须贺造船厂从业30年的老技工佐藤透露:"2010年车间有23名年轻员工,2024年新招的95后最终留存不足3人;建造'熊野'号护卫舰时,仅焊接岗位就从越南招募12人。" 这一现象具有普遍性,国土交通省数据显示,2024年日本造船业从业人数7.1万,较5年前减少逾万人,而防卫省计划2030年前新增6艘宙斯盾舰,劳动力缺口至少2万。 少子化对军事的冲击,历史上早有先例,罗马帝国后期,意大利本土出生率暴跌,军团兵源从公民转向日耳曼雇佣兵,最终导致军权旁落。 更像的是苏联,上世纪80年代出生率降至1.8,军工企业劳动力短缺,为赶造航母甚至让囚犯参与建造,质量问题频发,这也是苏联海军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 日本政府已采取补救措施,但多为治标之举,2020年推行"育儿支援新政",每月为育儿家庭发放1万日元补贴,2024年新生儿数量仍跌破70万。 2025年自民党进一步提出"国家造船厂"提案,计划由政府投入1万亿日元建设厂房,并通过法规要求私营企业接收员工。但造船业月薪较IT行业低30%,难以吸引年轻人入职,政策效果受限。 关于"日本可依靠机器人解决人力短缺"的观点,存在认知偏差。三菱重工导弹装配车间虽宣称实现"全自动化",但芯片焊接、导弹制导系统校准等关键工序,仍依赖经验丰富的技工操作。 防卫省技术研究本部数据显示,当前军工生产自动化率仅42%,若要提升至80%需至少15年,短期内难以解决劳动力短缺问题。 少子化还在改写日本的地缘战略布局。驻日美军去年首次从冲绳向外转移部分兵力,表面是“减轻冲绳负担”,实则是美军发现,冲绳本地青壮年不足,基地后勤保障越来越依赖外籍劳工,补给效率下降了20%。 经济压力又反过来加剧少子化,形成死循环。厚生劳动省调查显示,东京地区一对夫妻养一个孩子到大学毕业,平均要花2300万日元。 去年日本核心CPI上涨3.2%,年轻人工资涨幅却不到1%,25-34岁单身率达48%,不少人直言“连自己都养不起,不敢生孩子”。而军工产业的扩张需要更多税收投入,育儿投入只能压缩,矛盾越来越突出。 对比邻国韩国更能看出问题本质,韩国2024年出生率0.72,比日本还低,但韩国靠“军工出口反哺育儿”的模式走出了一条路——去年韩国军工出口额达180亿美元,用利润设立专项基金,育儿家庭每月能领20万韩元补贴。 而日本军工出口受和平宪法限制,2024年出口额仅23亿美元,根本无力支撑大规模育儿支援。 还有个被忽略的细节:日本外籍劳工中,从事军工相关产业的仅占3.2%,且多是低端岗位。为啥?防卫省有规定,导弹、航母等核心技术岗位“禁止外籍人员接触”。 这就陷入悖论:既缺人又不敢用外人,只能眼睁睁看着产能下降。去年川崎重工为造潜艇,甚至把退休的70岁老技工请了回来。 历史上日本靠“人口红利”崛起的经验,现在成了反面教材。明治维新后,日本出生率维持在4.5以上,充足的劳动力支撑起军工扩张,1941年巅峰时年产航母15艘。 可现在,造一艘“摩耶”级驱逐舰要3年,比2010年慢了近1年,核心就是熟练工人不足。这种对比,足以说明少子化对军力的致命影响。 2024年日本外籍人口占比仅2.8%,其中60%集中在服务业。东京大学社会学教授山田分析:"日本社会的排外性强于欧美,军工作为敏感领域,更难以大规模引进移民,这一路径缺乏实操性。" 对中国而言,日本的困境有两点启示。一是军力发展必须夯实人口根基,脱离人口支撑的军力扩张就是空中楼阁;二是要平衡军工发展与民生投入,像日本这样重军工轻育儿,最终只会陷入恶性循环。而从地缘格局看,日本军力扩张因少子化受阻,客观上也降低了地区冲突风险。 年轻人对军工行业的疏离、新生儿数量的持续下滑,使得防卫省的扩军计划难以落地。这31.9万的新生儿数据,不仅是人口领域的预警信号,更反映出日本军力扩张面临的结构性瓶颈。 信息来源:日本今年上半年新生儿数量创新低 不足32万人 财联社 2025年11月05日 19:5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