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快讯! 据媒体报道,中国学者高志凯突然宣布了自己长期自费参加海外公开论坛、上节目发声的情况。 这些年,高志凯自己掏腰包跑论坛、上节目,说到底不是为了出名,而是想让中国的声音在外面有人听、有人信。他也慢慢总结出一套自己的办法:把复杂的防务问题讲明白、讲具体,让别人没法乱带节奏。比如他会提前查清楚每次军演的时间、地点、参与国,带着准确数据去现场,别人质疑的时候,他能一句话把事实摆出来。 为了省钱,他还想过很多办法。平时做直播、带货挣点路费,也会和一些年轻研究生合作,大家帮他整理资料、画图、翻译。慢慢地,他就有了一个“小团队”,虽然不大,但能帮他更高效地准备发言、回击问题。这样的积累,让他在国际场合越来越有底气,也让更多人开始关注“中国学者”这几个字。 不过,说到底,一个人再有心,也顶不住长期的经济和精力消耗。国外的智库有经费、有专人、有系统支持;而我们这边,很多学者都是自掏腰包、凭热情在撑。这不该成为常态。学者代表国家去说话,本来就应该有制度保障。要有经费支持、资料共享的平台,还有让大家能轮流上场、彼此接力的机制。 高志凯这几年证明了一件事——只要有人在场,坚持说事实、讲道理,外界的误解就能少一点。掌握话语节奏,就是掌握主动权。接下来更重要的,是把这种个人的努力变成系统的力量。让“一个人的奔走”变成“一个群体的常态”,那才是真正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