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10 月底,中国商务部发布公告,自 11 月起将钨、锑、银三类金属纳入 “出口重点监管目录”,出口机制由原来的企业报批制调整为 “审查配额 + 联合审批” 机制,涵盖原矿、精矿、中间制品与部分制成品。 先说说这三类金属有多重要,可不是普通的工业原料。钨被称为 “工业牙齿”,熔点高达 3422℃,是所有金属里最难熔化的,像航空发动机的涡轮叶片、数控机床的刀具,还有导弹的尾翼,都得用高纯度钨合金才能做出来。 中国的钨储量占全球 68%,每年产量更是占全球 85% 以上,而且我们的钨矿品质还高,湖南柿竹园、江西大吉山的钨矿,WO3(三氧化钨)含量能达到 0.5% 以上,比国外的矿脉高出一大截。 之前企业出口钨制品,只要提交材料给地方商务部门报批,符合资质就能出口,现在改成 “审查配额 + 联合审批”,意味着不仅要控制总量,还得经过商务部、工信部、自然资源部三个部门联合审核,看出口用途、进口方资质,甚至还要追溯原料来源,管控严了不止一个档次。 锑的战略价值更特殊,它是制造半导体、阻燃材料的关键原料,尤其是在新能源领域,锑化铟是红外探测器的核心材料,氢燃料电池的质子交换膜也离不开锑化合物。 中国的锑储量占全球 55%,而且是全球唯一能大规模生产高纯度锑(99.999% 以上)的国家,贵州晴隆、湖南锡矿山的锑矿,长期供应着苹果、三星的芯片工厂。 之前有国外企业想从中国大量进口锑精矿,回去自己加工,现在新规把精矿也纳入监管,等于从源头卡住了出口通道。 有行业内人士透露,这次锑的出口配额可能会参考去年的出口量,再压缩 15% 左右,优先保障国内新能源企业的需求,毕竟我们自己的氢燃料电池产业正处于爆发期,不能让原料受制于人。 相比钨和锑,银的大众认知度更高,但这次监管调整同样影响巨大。这里说的不是首饰用银,而是工业用银 —— 光伏面板的银浆、电子元件的导电银胶、医疗设备的抗菌涂层,都需要高纯度银。 中国虽然不是银储量大国,但每年的银产量占全球 22%,更关键的是,我们是全球最大的银加工国,广东佛山、江苏苏州的银加工企业,能把粗银提纯到 99.999%,还能制成各种规格的银箔、银丝,国外很多企业拿到的银制品,其实都是 “中国加工” 的。 之前企业出口工业银,只要有进出口权就能报批,现在不仅要算入配额,还得说明具体用途,比如用于光伏还是电子,避免有人把工业银转做他用,甚至走私到国际市场炒作价格。 这次机制调整,最核心的变化是从 “事后监管” 变成了 “事前管控”。原来的企业报批制,更像是 “备案制”,只要材料齐全,审批周期通常在 7 个工作日左右;现在的 “审查配额”,会先根据国内产业需求、资源储量,确定全年出口总量,再把配额分到符合条件的企业,而且配额不是固定的,每季度会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联合审批则更严格,比如企业想出口一批钨合金棒,不仅要给商务部提交出口合同,还要给工信部提供下游产品的用途说明,给自然资源部提供矿产品的采矿许可证、环保验收报告,三个部门都通过了才能拿到出口许可证,整个流程下来至少需要 20 个工作日,而且如果进口方有过违规记录,比如把中国出口的金属用于军事领域,直接就会被拒批。 国外市场的反应也很直接。公告发布第二天,美国商务部就联系中国驻美使馆,希望 “协商配额分配”,因为美国的航空发动机制造商普惠、通用,每年要从中国进口 3000 多吨钨合金;欧盟也发表声明,称 “担忧供应链稳定”,其实他们的光伏企业每年要从中国进口近 2000 吨银浆。 不过中国这次态度很明确,在公告的附则里写得清清楚楚,出口监管的目的是 “保障国家资源安全,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不会搞 “断供”,但必须确保资源用在合理的地方,不能让别人拿着中国的原料,反过来卡我们的产业链脖子。 国内企业也在忙着调整策略。湖南的一家钨制品企业,原本计划今年出口 500 吨钨粉到欧洲,现在已经把出口量下调到 350 吨,剩下的 150 吨用来供应国内的航空发动机企业;贵州的锑矿企业,则开始扩大深加工产能,把原来出口的锑精矿,加工成锑化铟晶片再出口,这样既能提高产品附加值,还能避开精矿的配额限制。 还有不少企业在申请 “绿色出口资质”,因为公告里提到,用于新能源、医疗等绿色产业的出口申请,会优先审批,这也倒逼企业往高端制造转型。 信息来源:商务部关于将钨、锑、银纳入出口重点监管目录的公告,中国政府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