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乌克兰还有一个大问题很多人都没注意到,那就是乌克兰的女人将来该怎么办?战争打响三

乌克兰还有一个大问题很多人都没注意到,那就是乌克兰的女人将来该怎么办?战争打响三年多,大家的目光总盯在前线硝烟上,可谁留意到后方那些女人的日子? 战争打响三年多,全世界的目光都黏在前线的坦克、战壕和伤亡数字上,没人愿意多花一分钟,看看乌克兰后方那些女人的日子过得有多拧巴。 她们没出现在新闻头条的硝烟里,却在超市货架前、医院走廊里、临时避难所里,扛着整个国家没垮掉的半壁江山,只是这份辛苦,连个像样的镜头都捞不着。 截至2025年,乌克兰还有超过1000万人流离失所,其中六成以上是妇女和儿童,国外避难的680多万人里,女性更是绝对主力。 不是她们不想守着家,而是乌克兰的戒严令把18到65岁的健全男人困在了境内,要么上战场,要么在后方支援,能逃出去的大多是没被征兵限制的女性。 基辅的街头早就没了战前的热闹,公交车上、超市里、公园遛娃的,几乎清一色是女人,曾经坐在咖啡馆里聊天的男人,要么在前线要么在墓碑上,家里的担子只能砸在女人肩上。 扎波罗热州的情况更极端,25到35岁的男性存活率只有54%,适婚男女比例飙到1:4.7,以前的相亲活动冷冷清清,现在连凑个像样的婚恋市场都难,不少女性只能把婚姻的念想压在箱底。 男人们缺位的不止是家庭,还有职场,乌克兰的工业和经济早就被战争打瘫痪了,失业率涨到18%,比战前翻了一倍还多,可劳动力缺口却越来越大,女性只能顶上去。 以前娇滴滴的姑娘,现在可能在钢铁厂扛钢板,在煤矿井下作业,这些本该由男性主导的重型岗位,如今满眼都是女性的身影。 基辅的人才市场上,针对男性的招聘还挂着,但女性要想拿到工作,只能主动降薪,明明干着一样的活,收入却少一截,没办法,为了养活家里的老人和孩子,再委屈也得忍。 还有不少家庭妇女做起了手工活,职业女性下班后还要再打一份兼职,可就算拼尽全力,赚的钱也只够买几个干面包,物价飞涨的速度,远比她们赚钱的速度快得多。 更让人揪心的是,连军队都开始“抢”女人了,2021年的时候,乌军里的女兵只有6万人,占比15.6%,到了2025年,征兵中心21%的申请者都是女性,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母子同袍”“祖孙同上阵”的情况。 不是她们想扛枪,而是前线伤亡太惨重,泽连斯基都承认已有10万士兵阵亡,独立机构估算的实际损失更是高达50到100万,兵源实在不够用了,征兵年龄从25岁降到18岁,女性自然成了补充力量。 有报道说,有些女兵上战场前会喝酒壮胆,结果被俄军俘虏时还带着酒气,听起来有点荒诞,可背后全是没辙的心酸——谁愿意放下孩子和家庭,去面对枪林弹雨呢? 身体的累还能扛,心里的窟窿却难补,世卫组织2024年10月的报告显示,46%的乌克兰受访者都有心理健康问题,41%的人焦虑抑郁,38%的人有神经系统疾病,这些数字在女性身上更突出。 她们可能前一天还在给前线的丈夫发信息,后一天就收到牺牲通知;可能早上刚把孩子送到临时学校,下午就遭遇空袭,只能抱着孩子往避难所跑。 很多失去丈夫、兄弟的女人,白天强撑着照顾家人、上班干活,到了深夜才敢偷偷哭一场,第二天擦干眼泪继续扛,毕竟没人能替她们撑起这个家。 医疗资源也跟不上,全国四分之一的民众觉得看病越来越难,前沿地区只有一半人能获得医疗服务,35%的人因为没钱延迟就医,那些有心理创伤的女性,连个倾诉和治疗的地方都难找。 逃到国外的女性日子也没好到哪去,德国、波兰这些国家接收了数百万乌克兰难民,可接纳不代表善待。 有些年轻女性只能打零工,做保姆、清洁工,收入微薄还经常被歧视;还有些人为了活下去,不得不放下尊严做皮肉生意,曾经的骄傲在战争面前碎得稀烂。 联合国早就给出过残酷的答案,战后十年内,能返乡的难民不超过30%,炸毁的医院、瘫痪的经济、分裂的社会,都是她们回家的障碍,很多人可能这辈子都回不去了,只能在异国他乡做个无根的飘萍。 适婚男性太少,很多女性不想结婚也不敢生孩子,就算生了,单亲家庭的比例越来越高,这些孩子从小缺乏父亲的陪伴,经济条件又差,成长过程中难免面临更多困难。 乌克兰科学院预测,就算现在停火,人口也得几十年才能恢复,要是战争继续,到2100年人口可能只剩1530万,比战前少六成还多。 这些女人现在不仅要养活当下的家庭,还要撑起战后重建的希望,可她们自己的未来,却没人给出答案。 战争把男人从家庭里抽走,却把所有责任都压在了女人身上,她们成了工人、士兵、母亲、护士,唯独没机会做回自己。 没人问她们累不累,没人管她们怕不怕,大家只关心前线的胜负,关心谈判的进展,好像这些女人的牺牲是理所当然。 可别忘了,一个国家的重建,不光需要钢筋水泥,还需要完整的家庭和健康的人口,要是这些女人撑不下去了,乌克兰的未来又能靠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