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昨天 ! 乌克兰正式宣布! 11月5日,乌克兰国家电力公司当天通报,7时至21时该国大多数地区实行轮流限电,苏梅州受俄军能源设施袭击影响最严重,目前正紧急修复。(每日经济新闻) 2025年11月5日,乌克兰国家电力公司宣布全国实施轮流限电,基辅、哈尔科夫等主要城市每晚停电4-6小时,苏梅州因俄军重点打击能源设施成为重灾区。 这场看似常规的军事行动背后,藏着现代战争的新规则——用能源瘫痪替代传统地面推进,正在改写俄乌冲突的博弈逻辑。 当俄军“伊斯坎德尔”导弹第17次命中苏梅州变电站时,乌克兰工程师发现一个致命规律:攻击坐标始终锁定在电网枢纽与净水厂之间。 这种“掐脖子”战术导致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州54个定居点陷入断水断电,医院被迫启用柴油发电机,而发电机燃料库存仅够维持72小时。 数据显示,2025年10月以来俄军对乌能源设施发动327次打击,是前九个月总和的2.3倍。其中10月26日单日摧毁18座变电站,直接导致乌克兰核电产能暴跌至战前水平的19%。 这种打击策略与二战期间德军对列宁格勒的“断粮战”异曲同工——只不过现代战争用导弹替代了炮弹,用电网替代了粮道。 莫斯科军事科学院的推演模型显示,俄军选择在11月初发动能源攻势绝非偶然。此时乌克兰冬季供暖季刚开始,民众心理承受力最脆弱。 同时北约年度军费审议即将启动,莫斯科试图通过制造人道危机迫使西方减少对乌援助。 这种心理战配合军事打击的“组合拳”初见成效:利沃夫市民意调查显示,支持继续抵抗的民众比例从9月的68%降至52%。 但俄军可能低估了乌克兰的韧性——哈尔科夫地下黑市出现“电力券”交易,居民用罐头换取2小时供电;敖德萨渔民改装渔船柴油机为临时发电装置,虽然效率低下却维持着港口基本运转。 面对俄军攻势,乌克兰采取“去中心化”应对策略。在苏梅州,工程师团队将报废的地铁车厢改造成移动变电站,利用太阳能板实现8小时不间断供电。 国际援助也在开辟新战场。德国西门子紧急交付的微型燃气轮机正在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州运转,每台机组可为500户家庭供电。 挪威能源公司利用海底电缆将挪威水电输送至敖德萨,虽然初期传输损耗达22%,但已解决港口城市80%的用电需求。这种“蚂蚁雄兵”式的援助,正在改写传统能源战规则。 1973年石油危机时,阿拉伯产油国用石油禁运撼动西方经济;2025年的乌克兰危机,则展示了能源武器的另一种形态。俄军对电网的打击,本质是争夺“电力霸权”——控制能源分配权就能瓦解敌方战争潜力。 但历史经验显示,这种绞杀战往往适得其反。二战期间德军摧毁列宁格勒供水系统,反而激发市民挖掘“地下冰河”取水。 1999年科索沃战争中北约轰炸南联盟电网,催生出欧洲首个分布式微电网系统。如今乌克兰民众用柴油机+太阳能板的“混搭供电”,或许正在孕育新一代能源技术革命。 俄乌能源战已产生连锁反应。德国化工巨头巴斯夫被迫减产30%,因其关键原料合成氨生产依赖乌克兰电力。 匈牙利农业因温室供暖中断损失超15亿欧元;就连美国得克萨斯州页岩油企业都受到影响——乌克兰生产的特种润滑油断供,导致200口油井被迫停产。 这种蝴蝶效应正在重塑全球能源格局。沙特阿美石油公司加速布局东欧电网改造项目;中国光伏企业收到乌克兰农业部紧急订单,要求2026年前建成10GW光伏电站。 欧盟委员会紧急通过《关键基础设施保护法案》,计划投资500亿欧元升级电网抗打击能力。 俄军的“黑暗威慑”暴露现代战争的伦理困境:当打击目标从军事设施转向民生基础设施,战争的性质就发生根本改变。 就像1945年广岛核爆引发的人道主义争议,今日乌克兰的断电危机同样在拷问战争伦理——摧毁供暖系统是否比炮击军事基地更不可接受? 历史或许会记住2025年这个冬天:当基辅市民在烛光下阅读《战争与和平》时,他们正在经历一场关于文明存续的压力测试。 能源战没有赢家,只有不同形态的创伤——但正是这种创伤,可能催生出更人道的战争规则与更坚韧的人类文明。 信息来源:乌克兰多地采取限电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