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中美AI之间最大差别,或许不在技术,而是在这个地方! 一年前英国《金融时报》说

中美AI之间最大差别,或许不在技术,而是在这个地方! 一年前英国《金融时报》说美国善创新、中国强执行的论调,放到今天看已经过时,中国AI不仅在技术追平甚至反超,更在价值导向层面走出了一条完全不同的路。 美国AI还在资本的驱动下围着商业变现打转,中国AI已经把“向善”刻进了发展基因,用技术实实在在地解决社会痛点,这才是两国AI最根本的差别。 中国AI的向善不是喊口号,而是有实打实的技术实力做支撑,截至2025年4月,中国人工智能专利申请量超过157万件,占全球总量的近四成,稳居世界第一,全球AI大模型中中国占比也达到36%,仅次于美国的44%。 这些数据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转化成了一个个能惠及普通人的产品,阿里巴巴发布的《AI向善行动报告2025》里说得明白,把AI投向人类最紧迫的需求,既是归宿也是技术成熟的最佳路径。 阿里达摩院的医疗AI多癌早筛技术就是最好的证明,用“平扫CT+AI”的简单方式,能一次性筛查13个病种,连1毫米的恶变病灶都能精准捕捉。 这项技术已经覆盖全球9个国家和地区,服务了2000万人次,在嘉兴市第二医院的试点中,9万多例CT影像筛查就确诊了27例胰腺癌和109例其他胰腺病变,16位患者通过早发现早手术获得了治愈机会。 对普通人来说,这意味着不用花大价钱做专项检查,一次常规体检就能完成癌症早筛,既省钱又能抓住最佳治疗时机,这样的技术才真正配得上“先进”二字。 教育领域的公平化更是中国AI向善的生动体现,今年高考期间,夸克推出的AI志愿填报功能,用高考志愿大模型和专业知识库做支撑,累计生成了超1000万份专业级志愿报告。 要知道,以前偏远山区的孩子想获得专家级的志愿指导难如登天,要么信息闭塞报不准,要么得花大价钱找机构,而夸克的AI工具直接打破了这种资源壁垒,不管是身在大山还是繁华都市,考生都能得到个性化的志愿方案,甚至能帮用户澄清“数学差想报计算机”这样的冲突需求,为乡村孩子争取更多升学机会。 这种让优质资源触手可及的操作,远比单纯追求用户量和收入更有社会价值,更难得的是,中国AI向善不是单个企业的行为,而是整个行业的共识。 2024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发布的全球AI向善案例集中,53个优秀案例里中国占了21个,近40%的占比足以说明问题。 从医疗到教育,从助老到惠农,中国AI的应用场景始终围绕着“人”的需求,把技术变成照亮每个角落的数字阳光。 反观美国AI,始终没能摆脱资本逐利的束缚,OpenAI一边喊着技术突破,一边把商业化放在首位,今年目标收入近40亿美元,还计划到2029年实现1000亿美元营收,为了争夺用户,甚至打算在2025年底推出允许生成“成人内容”的新版ChatGPT,即便面临年龄验证漏洞、情感依赖风险等伦理争议也在所不惜。 更让人诟病的是,美国AI频繁陷入版权和伦理纠纷,OpenAI的视频模型Sora2被曝光未经许可使用受版权保护的材料,还用AI重现已故演员罗宾・威廉姆斯的形象制作庸俗短视频,遭到其女儿公开谴责,被批“把真实存在的人变成提线木偶”。 这些操作背后,是商业利益压倒了社会责任感,技术越先进,反而越容易变成侵犯权益、制造社会问题的工具。 美国AI的发展逻辑里,替代人工、抢占市场是核心目标,OpenAI公布的《美国AI基础设施蓝图》,字里行间都是为了确保美国在AI领域的领导地位,吸引的672亿美元私人投资大多流向了能快速变现的领域。 而中国AI的逻辑是“技术服务社会”,阿里云未来三年投入3800亿元建设AI基础设施,同时坚定开源开放,通义千问Qwen已经占据全球开源模型的大部分市场份额。 这种差异不是偶然,中国从2018年起就举办世界人工智能大会,2023年提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2024年推动联合国通过加强AI能力建设国际合作决议,用制度和规划引导AI往向善的方向发展。 企业层面,阿里早在2022年就成立了科技伦理治理委员会,淘天、达摩院等业务都建立了完善的伦理治理体系,让向善有章可循。 其实AI本身没有善恶,关键在于被赋予的使命,美国AI把技术当成赚钱的工具,再先进也只是资本的附庸;中国AI把技术当成解决社会问题的伙伴,让老人不用再为数字鸿沟发愁,让农民靠数据增收,让患者靠技术续命,让每个普通人都能平等享受科技红利。 这种价值导向的差异,让中国AI不仅在技术上跻身全球第一梯队,更在社会认同和可持续发展上占据了先机。 当技术向善成为行业共识,当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形成良性循环,中国AI走向世界舞台中心也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这或许就是中国AI最核心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