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中美都讨厌的国家,印度算一个。印度人至今想不通,为何自己会被两个大国同时反感,更

中美都讨厌的国家,印度算一个。印度人至今想不通,为何自己会被两个大国同时反感,更不甘心接受这个现实,毕竟他们已经把自己当成了超级大国。 在美国眼中,印度更像一枚地缘政治棋子,而非平等的合作伙伴。当真正的博弈开始,印度发现自己在谈判桌上既不敢掀桌,也无法设定规则,因为它缺少制约美国的实质性筹码。 这种局面在2025年变得尤为明显。特朗普政府从8月开始,对印度挥舞关税大棒,累计税率高达50%,甚至超过了中国的30%。这一切,都源于印度大量购买俄罗斯石油,以及在贸易上与美国存在巨额顺差。 突如其来的关税打击 特朗普对印度的关税措施来得又快又猛。8月1日,美国率先对印度加征25%的关税,几天后又额外追加25%的惩罚性关税。他公开批评印度不是好的贸易伙伴,甚至表示不在乎印度经济会不会崩溃。 这种赤裸裸的霸权行径,让印度措手不及。两国关系快速降温,曾经的战略伙伴转眼成了 tariff war 的打击对象。 印度试图通过对美让步换取豁免,但特朗普直接叫停了原定8月下旬举行的第六轮贸易谈判。这意味着,印度通过妥协解决问题的路径也被堵死了。 印度的反击与转身 面对美国的压力,印度展现了强硬的一面。印度外交部发表声明,驳斥美国的指控,强调美国曾积极鼓励印度从俄罗斯进口石油。 更重要的是,印度迅速向中国和俄罗斯靠拢。莫迪宣布将赴华参加上合组织天津峰会,这将成为他七年来首次访问中国。 与此同时,莫迪亲自与俄罗斯总统普京通电话并邀请其访印。这一系列动作,无疑是向美国发出的明确信号:印度不会在压力下低头。 尴尬的经济依存 印度能在多大程度上应对美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经济实力。而现实不容乐观。 尽管印度长期鼓吹印度制造和对华脱钩,但实际上它对中国的供应链依赖越来越深。印度制药业发展较快,但活性药物成分90%以上需要从中国进口。 莫迪政府高度重视的汽车产业发展,但93%的稀土磁体依赖中国供应。这导致印度经济陷入一个怪圈:对抗中国越狠,对华依赖反而越深。 同样尴尬的还有印度引以为傲的软件服务业。一旦美国经济波动,IT服务等印度支柱产业必定首当其冲。 印度对华政策的转变,也标志着其联美制华战略的彻底失败。 过去几年,印度通过配合美国的印太战略,换取技术支持和国际地位。但特朗普的交易式外交打破了这套模式。 当前印美关系暴露了双重结构性矛盾。政治方面,美国重启印巴联动政策,加强对巴基斯坦加强对巴基斯坦的军事合作,这直指印度克什米尔问题的软肋。 经济方面,美国以采购俄油为由追加制裁,使印度陷入两难:放弃俄油则通胀飙升,维持采购则对美出口崩溃。 更让印度意外的是,中美关系竟然出现了缓和迹象。中国通过对美关税反制和稀土禁运等措施,迫使特朗普重回谈判桌。 而美国对印度采取的单独制裁,更是让印度意识到,自己左右逢源的策略已经失效。 印度经济增长看似迅速,实则隐患重重。它的经济增长主要依赖公共管理、建筑、金融等服务业的驱动,制造业占GDP比例长期徘徊在14%左右。 缺乏制造业的强大支撑,印度的经济增长就像空中楼阁,难以创造足够的就业机会,也无法支撑其超级大国的梦想。 与此同时,印度的外商投资形势急剧恶化。2024到2025年度,印度净外国直接投资骤降到3.53亿美元,不足2020到2021年度440亿美元的百分之一。 同期外资撤出规模高达520亿美元,这反映出印度营商环境的恶化和政策反复带来的弊端。 面对这样的多重压力,印度的选择空间其实相当有限。 有分析认为,印度对华政策的调整,可能是战略性转向,也可能仅仅是战术性调整。莫迪政府正在东西方之间寻找新的平衡点。 但对于印度来说,一个残酷的现实是,在特朗普时代,它左右逢源的外交策略可能正在走向终结。 印度将在今年9月的上合组织天津峰会上作出怎样的选择,这不仅关系到印度的未来发展,也将影响整个亚洲的地缘政治格局。 从更深层次看,印度的困境源于它在多个关键问题上同时树敌。它与美国在贸易和俄罗斯问题上存在分歧,与中国在边境和供应链上关系复杂,同时还面临着与巴基斯坦的长期紧张关系。 在这个大国博弈的时代,印度既想保持战略自主,又想从各方获益,这条路走得异常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