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不得不佩服在美国的印度裔,前有哈里斯当副总统,后有80后小伙马姆达尼拿下纽约市长

不得不佩服在美国的印度裔,前有哈里斯当副总统,后有80后小伙马姆达尼拿下纽约市长。 这两件事搁在一起看,像一面镜子,把美国政治里最敏感的那根神经给照得清清楚楚:移民、贫富、福利、税收,全搅在一锅里。 先说哈里斯,她2021年1月20日宣誓就职时,推特热搜第一是“第一位南亚裔副总统”,第二是“第一位女性副总统”,第三才是“第一位非裔副总统”。 三个“第一”叠在一起,足够让任何族裔的移民家庭在电视前鼓掌,但掌声还没停,零元购就从加州一路烧到纽约。 零元购不是哈里斯发明的,可她当年当旧金山地方检察官时对950美元以下盗窃轻判的做法,被共和党剪成十秒短视频,循环播放。 于是“哈里斯纵容犯罪”的标签就钉在她身上,哪怕她后来当了参议员、副总统,也没撕下来。 再说马姆达尼,2021年11月2日开票夜,他以67%的得票率把共和党对手直接打懵,成为纽约历史上最年轻的市长之一。 他的胜选口号很简单:给穷人加福利,给富人加税。 听起来耳熟,因为哈里斯在2020年竞选时也说过类似的话,只不过她当时说的是“对年收入40万美元以上的家庭加税2%”。 马姆达尼更直接,他提出对纽约市豪宅征收最高3.5%的附加税,再把这笔钱直接塞进低收入家庭的食品券里。 这招在纽约行得通,是因为纽约的贫富差距已经大到肉眼可见。 纽约市财政局2023年报告说,最富1%的人占了全市总收入的41%,而最穷50%的人只占了7%。 马姆达尼的竞选团队把这份报告印成小册子,在地铁口发,发完三天,民调就涨了八个百分点。 他出生在乌干达,父母是当地宝莱坞电影圈的明星,父亲拍过一部《坎帕拉之恋》,在乌干达票房纪录保持了十年。 他从小在片场长大,十几岁就会写剧本,二十岁到纽约大学学电影,毕业后拍了一部短片《皇后区的黎明》,拿了个学生奥斯卡。 2018年入籍那天,他在推特发了一张手持美国护照的照片,配文“终于可以投票了”。 两年后他真去投票了,投的是自己,而且赢了。 共和党骂他“新移民不懂美国”,民主党内部也有人嘀咕“太左”,但挡不住选民喜欢他。 因为他的政策太具体:冬天给老人免暖气费,夏天给学生发地铁卡,房租超过收入30%的家庭直接补贴差额。 钱从哪来?他指着曼哈顿天际线说,那些空着的顶层公寓,一年交税顶得上三百个中产家庭。 纽约市审计局2023年数据显示,曼哈顿有8.4万套公寓常年空置,其中40%属于外国买家。 马姆达尼的税改方案就是冲着这批房子去的。 网上有人算过,按他的算法,光空置税一项就能每年多收14亿美元,正好够他承诺的福利支出。 当然,反对者也算了另一笔账:富人可以搬去新泽西,税就收不到了。 这种争论每天都在纽约本地电台循环,主持人嗓子都喊哑了,但马姆达尼的支持率还是稳在60%以上。 因为他把“穷”这件事讲得太具体了,具体到一张地铁卡、一份暖气账单,而不是抽象的口号。 哈里斯当年没做到这一点,她讲“中产阶级”时像在念政策文件,选民听完只记得她笑得太官方。 马姆达尼不一样,他能在集会上用印地语、英语、西班牙语三种语言无缝切换,讲到房租时甚至带观众打开手机计算器一起算。 这种打法让纽约的拉美裔、印度裔、非裔第一次觉得自己在同一条船上。 2024年1月,他上任满一百天,兑现了竞选时承诺的“学生免费午餐扩展到所有公立学校”,纽约市教育局当天宣布新增预算3.2亿美元。 这笔钱里,有1.8亿来自对对冲基金征收的短期交易税,剩下的1.4亿来自刚才说的空置豪宅税。 富人当然不高兴,但马姆达尼的回应是:“你们可以搬走,但你们的楼搬不走。” 这句话被印成T恤,在布鲁克林的夜市卖疯了。 哈里斯现在每次回纽约筹款,都要和马姆达尼同台,媒体把两人同框的照片叫“移民双星”。 但私下里,哈里斯的顾问承认,他们研究过马姆达尼的竞选策略,结论是“学不来”,因为他太本地化,而哈里斯必须考虑全国选区。 一个管着850万人口的纽约,一个要盯着3.3亿的美国,难度不是一个量级。 不过马姆达尼也面临自己的问题,纽约市议会里已经有议员提出,他的福利计划会让财政赤字在三年内突破100亿美元。 他反击的方式是直播查账,把每一笔支出贴在官网,连买纸杯咖啡的收据都不删。 这种做法让习惯了暗箱操作的纽约政坛很不适应,但选民爱看,网站流量一度挤爆服务器。 说到底,马姆达尼和哈里斯代表了印度裔在美国的两条路:一条走向全国,一条深耕地方。 一条要平衡红蓝,一条只要抓住纽约的51%就够了。 哪条路更长远,现在没人说得清,但可以肯定的是,印度裔已经从“模范少数族裔”变成了“政治玩家”。 下一步,他们可能会出现在州长、参议员,甚至总统候选人的名单里。 到那时候,今天的纽约实验,也许就成了明天的全国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