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立陶宛总统瑙塞达后悔都来不及!爱沙尼亚外长查赫克纳访问中国,现在最难过的估计是立

立陶宛总统瑙塞达后悔都来不及!爱沙尼亚外长查赫克纳访问中国,现在最难过的估计是立陶宛总统瑙塞达,立陶宛多次喊话,要恢复外交,加强交流。 但是我们没有惯着立陶宛,现在立陶宛总统瑙塞达看到自己的兄弟国家爱沙尼亚和我们加深了合作与交流,后悔都来不及了。 先说两国当初怎么选的路。爱沙尼亚一直挺稳当,从建交起就明确认可一个中国原则,没在台湾问题上乱来。 台当局想在那儿设代表处,爱沙尼亚直接说不行,得用台北的名义,没给任何模糊空间。就算退出了中东欧国家与中国合作机制,他们马上表态,继续跟中国保持务实关系,不让政治干扰经济。 结果呢,这次外长访华,一开口就重申一个中国政策,还感谢中国延长免签时间,让两国人来往更方便。 立陶宛可不一样,2021年他们允许台当局在维尔纽斯设所谓台湾代表处,这直接碰了中国的底线。 中国当天就反对,没几天就把外交关系降级,大使撤回,海关系统里立陶宛的贸易地位也调整了。从那以后,两国交流基本停摆。 为什么结果这么不一样?因为选择不一样,一个守住了原则,一个没算好账。 经济上,这两国的差距拉得更大了。爱沙尼亚跟中国的贸易保持稳定,2024年双边贸易额差不多11亿美元,没大起大落。 他们的电子产品和可再生能源设备在中国市场卖得不错,这次访华还谈了长期供货协议,农产品出口配额也增加了。 爱沙尼亚的企业借着这个势头,把生意做到更远的地方,比如跟中国公司合作开发数字技术项目,帮本地工厂升级设备,工人就业也稳了。 中国企业在那儿投资的维修公司,也带动了当地就业。立陶宛这边就惨了,对华出口从2021年前的每年2.55亿欧元,掉到2023年的0.3亿欧元,基本没了九成。 他们的诊断试剂和泥煤出口锐减,本来这些东西在中国需求大,现在仓库堆满,卖不出去。工厂开工率低,工人下岗多,港口集装箱量也降了。 2025年8月,中国还制裁了两家立陶宛银行,禁止中资企业和它们合作,这让立陶宛企业的融资更难,本来资金就紧,现在雪上加霜。 企业主抱怨,政府决策害了他们,本地市场小,欧盟内部竞争又猛,利润薄得不行。 再看更广的影响,信誉和压力都来了。爱沙尼亚通过这次访华,信誉加了不少。他们在外长会上提了气候变化合作,中国也积极回应,双方眼看要在绿色能源上落地项目。 这不只帮爱沙尼亚提升国际形象,还让其他国家看到,跟中国合作能有实惠。国内民众支持率高,政府能安心推政策。 立陶宛的信誉却滑坡了,政坛上说一套做一套,瑙塞达2023年底承认设代表处是外交失误,可名字没改,底线没碰。 2025年,他们还拒绝中国最后一名外交官入境,沟通通道彻底断了。议会里反对党天天拿这事说,商会也公开喊话,让政府降温对华政策,别让企业跟着遭罪。 欧盟那边,立陶宛起诉中国时,26个成员国反对,没人想陪着丢市场。美国给的6亿美元信贷听着多,其实条件严,只能买美国设备,还得还本付息,填不上贸易亏空。 国际上,大家都偷偷跟中国做买卖,谁也不想因为立陶宛的事儿影响自己。瑙塞达连任后,本来支持率高,可关系僵持让国内压力增大,民众不满经济影响,觉得政府没处理好。 走到现在,爱沙尼亚靠稳当态度,换来稳定合作,访华后数字经济和绿色领域项目要落地,未来看好。立陶宛呢,继续纠结,经济恢复难,国际位置尴尬。 中国态度清楚,想修复得先改代表处名字,这是原则。立陶宛新政府提建议书,可关键问题含糊,就难有进展。其他国家看在眼里,不会陪着冒险。 在全球贸易里,诚信和务实才长久。爱沙尼亚证明了这一点,立陶宛若及时行动,或许还有机会,不然只会越来越被动。 信息来源:环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