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 美国一名美籍华裔女孩突然在网上发帖抱怨了。 她说在中国美国信用卡不好使,手机支付麻烦,英语不通。我就顺着她的经历聊一句实话:中国这边的日常付款早就换成扫码为主,信用卡在很多场景不是主流,用不顺手并不奇怪,但把它说成“落后”就不贴实际。 她落地广州的那几天,街边小店、地铁站、便利店基本是手机扫码走人,这在一线城市是常态。国内移动支付覆盖面很高,小摊贩到大型商超都这么干。对照美国,刷卡是主力,签字或触碰式都挺普遍。两边日常工具不一样,来之前要按本地规则准备,不然处处掣肘。 细看她说的“绑卡费劲”,这属于时间点问题。近两年,常用的两个支付平台陆续开放外卡绑定,游客版功能也在完善,流程和限额都比早几年宽松。她今年春天回国,如果没跟上更新,的确可能卡在认证、限额或服务范围上。在美国,你拿现金去小店买咖啡也常被劝用卡,各地都有自己的“顺手”通道。 费用这块更是关键。境外卡刷到国内商户,手续费通常不低,小店就不愿意,多数只留给酒店、商场这种客流结构稳定的地方。美国商家也逃不开手续费,很多地方通过抬价或加“卡费”消化。最终大家都会选成本更低的工具,这和先进不先进没关系。 她说买瓶水都纠结,其实备一个可用通道就能解决。现在外卡能直接在常用App里做扫码付款,还有预付模式给短期来访者用,机场地铁的售票机也支持多种方式。取现也可行,但要认准网点和卡片类型,部分银行对外卡更友好。遇到个人收款码,外卡渠道有时不认,换个商家就好。 语言问题,她提到“只会中文”。广州本地普通话和粤语都常见,景区和交通场所的英文标识基本齐全,很多人用手机翻译辅助。美国不少社区也以英语为主,中文服务集中在特定区域。到哪儿都遵从当地常用语,工具在手效率更高。 她把“手机支付麻烦”当成结论,忽略了中国这边走的是另一条路。国内已经广泛使用手机扫码,数字人民币还在一些城市试着用在公交和商超。西方的钱包多半挂在信用卡体系上,路径不同,体验自然不同。 她也提到美国信用卡更好用,但背后的使用结构也要看。美国信用卡普遍是高利率的循环额度,很多人靠分期滚动还款。国内用户长期更偏向储蓄型,用卡以刷借记卡或小额度信用为主,移动支付把许多小额场景直接包了,减少对信用额度的依赖。 公共厕所她说不习惯蹲厕,这属于设施差异。国内公共场所坐厕和蹲厕并存,商场、新式景点坐厕比例更高。看清指示牌就行,不是什么门槛问题。 网上类似吐槽不少,也有外籍旅行者反馈“扫码很快、现金用不到”。这种两面声音挺正常,谁没遇到过换城市水土不服。把经历当问题没错,但要把问题拆开看:支付工具、语言环境、费用结构、通道覆盖,都是实打实的因素。 所以这事要落在一个点上:别拿自己熟悉的体系去盖别人那一套。来中国玩,备好能用的支付方式,查清哪儿能刷、哪儿能取,手机翻译装好,行程就顺了。 一句话收尾:不同的路,跑起来各有快点,但只要把准备做全,路上就不堵。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