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大众新闻-大众日报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近半年来,曾经“高高在上”的猪肉价格不断下探,创下近四年新低!
里脊、五花肉每公斤26元,排骨每公斤56元……这是11月5日,位于山东财经大学燕山小区对过的荆山早市的猪肉价格。记者所在小区的超市特价肉——后肘肉每公斤价格只有23.6元。
同日,记者从大润发App上看到,精选五花肉每公斤28.8元,精选猪后腿肉每公斤27元,精选猪肋排350克装售价22.8元,相当于每公斤65元……
另据记者了解,济南之外的很多地方的猪肉更是“低廉”,有的到了10元以下。

假日消费对肉价的拉动效应在减弱
多年以来,每逢节假日,各地居民均消费热情高涨,这也是每年的“五一”、“十一”和春节长假被很多人呼为“黄金周”的重要原因。
但出人意料的是,今年的节假日消费对猪价的拉动效应有所减弱。据农业农村部相关统计,今年国庆中秋“双节”期间,猪肉的市场供应的增量始终大于需求增量,全国生猪平均价格12.90元/公斤,同比下跌29.5%,整体节日消费的带动效应并不显著,而且全国30个监测省份生猪价格全部下跌。
节后,猪价仍继续下探。11月6日,在荆山早市肉铺前,一位正在选购五花肉的消费者感慨地说:“好多年没有买过这么便宜的猪肉了!”
肉铺老板也一脸无奈地说,别看价格低,买肉的却没有大幅增加。一些在超市“摆摊”的肉铺老板更是无奈,直言再这样下去,租金都赚不出来,只能“卷铺盖”走人。
多因素叠加造成肉价“下滑”
一是生猪出栏量大、供给充裕,但消费需求偏弱。
据农业农村部的相关统计,今年1–9月,全国规模以上生猪定点屠宰企业屠宰量达约28445万头,同比增长18.7%。而且,当前能繁母猪存栏仍处在较高水平,未来几个月仍有较大的生猪出栏潜力。
由于供给偏强,猪肉市场“供大于求”的格局已经形成。
采访中,有关人士分析,之所以出现上述局面,一是今年生猪整体产能较大,猪肉供应充足,价格出现阶段性调整实属正常。
二是前段时间天气持续酷热,猪肉保存不当容易变质,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猪肉消费相对偏少。相信随着天气转凉,尤其是春节前灌香肠、做熏肉的增加,猪肉消费量会大幅增加。
三是前段时间,部分自媒体说某些地方的生猪出现病情,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消费。

肉价长期低迷弊大于利
所谓凡事有一利必有一弊。
猪肉价格长期低迷,虽然在消费端出现了“猪肉自由”现象,短期内对消费者有利(“肉价便宜、餐桌更丰”),但从产业链全局看,长期低迷会带来一系列潜在影响。
一是对养殖户的冲击
一般而言,当猪价跌破成本价(一般在每公斤15元左右)后,中小养殖户往往难以维持运营,被迫退出市场。例如在2021—2023年间,部分地区生猪养殖利润每头亏损超300元,很多养殖户被迫清栏退养。
而当小散户退出后,大型养殖企业将垄断市场,他们的抗风险能力虽然强了,但更容易导致市场波动剧烈。
二是对生猪相关产业链的影响
除了养殖户,首当其冲的是饲料、兽药、屠宰等环节利润被严重挤压。
还有,如果肉价长期低迷,养殖户大量退出,等价格反弹时,又会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形成价格报复性上涨,容易扰乱市场。
此外,猪肉价格低迷,还会使得农民收入减少。这对包括我省在内的部分生猪主产区而言,影响不可忽视。
最后,养殖户退出后,相关工人、运输、饲料销售等岗位减少,社会就业压力也会相应增大。
总之,短期肉价低,对消费者是“好事”;而长期低迷,对产业、农民和宏观经济都是“隐忧”。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