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辅继续吹嘘“守住了阵地,俄军正在撤退”的情况下,德国《图片报》却“从乌克兰军方和情报部门的多位消息人士处获悉了”不一样的消息。文章说,泽连斯基担心“失去波克罗夫斯克和米尔诺赫拉德可能会在华盛顿产生象征性的影响。导致特朗普改变措辞,并最终与乌克兰保持距离。”因此不顾前线实际情况要求死守。 波克罗夫斯克这座顿涅茨克重镇,战前有超过6万居民,既是乌军经营多年的后勤基地,城郊的煤矿更是供应乌克兰最大钢铁生产商一半焦煤的经济命脉,这样的地方丢了,不仅是战略上的失利,更会让本就对援乌态度摇摆的特朗普找到抽身的理由。 要知道2025年1月特朗普正式就任美国总统后,美国对乌援助就已进入停滞状态,2月的白宫会晤上,泽连斯基因为拒绝美国索要矿产资源的苛刻协议,还和特朗普爆发了激烈争吵,随后3月特朗普就直接下令暂停了所有对乌军事援助,包括已经在波兰待命的10亿美元武器弹药,这种情况下,泽连斯基自然不敢再丢任何关键城池,哪怕前线士兵已经到了弹尽粮绝的地步。 前线的真实战况远比基辅宣传的惨烈得多,《图片报》采访到的士兵直言失去了波克罗夫斯克80%的区域,这并非夸大其词。 从2024年7月开始,俄军就集结重兵围攻这座城市,10月拿下左右两翼的武赫莱达尔和塞利多夫后,11月底又攻占了通往波克罗夫斯克的“南大门”库拉霍夫,到2025年1月,俄军先头部队已经推进到距城区仅3公里的位置,原本一直坚持运作的煤矿也彻底停产。 更致命的是,俄军已经切断了波克罗夫斯克两条对外公路,仅剩的通往第聂伯罗的公路也面临被切断的风险,这意味着坚守在城中的乌军不仅要面对俄军的炮火覆盖,还得承受弹药、食品和医疗物资的全面短缺。 国际红十字会2024年11月的报告显示,顿涅茨克前线乌军的伤员死亡率比上半年上升了23%,原因就是补给线被切断后,受伤士兵无法及时后送治疗,这也就能理解为什么士兵会说即便接到撤退命令也活不下来,毕竟在没有后勤保障的情况下,突围和自杀没什么区别。 乌军士兵陷入绝境的背后,是俄乌双方战力的严重失衡,经过三年冲突,俄军在兵力和弹药数量上已经形成明显优势,2024年全年俄军夺取的土地面积是2023年的数倍,仅顿巴斯地区就突破了乌军经营多年的两道防线。 俄军还大规模使用FAB-3000滑翔制导炸弹和光纤制导无人机,让缺乏制空权的乌军装备根本无处躲藏。 反观乌军,2024年8月发起的库尔斯克突袭看似声势浩大,一度控制了1250平方公里土地,但最终还是被俄军击退,到2025年5月,库尔斯克地区的乌军被彻底击败,仅这一个方向乌军的总损失就超过4万人,大量坦克、装甲车和火箭炮系统被摧毁。 所谓的反攻从一开始就先天不足,西方援助的武器交付延迟,自身军工体系又无法支撑长期战争,到2025年初,乌军连最依赖的海马斯火箭弹和爱国者防空系统都面临断供,这种情况下的反攻,更像是一种政治姿态而非军事行动。 泽连斯基的死守决策,本质上是一场押注西方援助的政治豪赌。 他心里清楚,没有美国的支持,乌克兰根本撑不下去,而特朗普政府的态度从一开始就充满功利性,不仅要求乌克兰用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未来收益的50%注入美乌联合基金,还不断施压让乌方接受对俄和谈。 2025年4月的伦敦会谈上,美国国务卿甚至临时取消行程转而赴莫斯科单独会谈,把乌克兰晾在一边,这种被盟友“抛弃”的滋味,让泽连斯基更加不敢在领土问题上让步。 他担心一旦丢失波克罗夫斯克这样的重镇,不仅会让特朗普找到彻底停援的借口,还会影响自己在国内的政治声誉,毕竟截至2024年底,顿涅茨克战区还有30万平民,将他们抛在身后的政治代价他无法承受。 但这种出于政治考量的决策,却把前线士兵推到了绝境,他们成了维持西方援助和总统政治生涯的筹码,在战壕里为剩下的20%城区拼杀,却连基本的生存保障都得不到。 士兵们“等待被俘”的无奈表态,恰恰戳破了这场战争的荒诞之处,当后方政客还在为谈判桌上的话语权斤斤计较时,前线士兵面对的是每天都在增加的伤亡和越来越渺茫的希望。 俄军的钳形攻势让乌军防线不断崩溃,2025年初一个月内,乌军就接连失守库拉霍沃、大诺沃西尔卡和捷尔任斯克三处要地,红军村以东的乌军更是被三面合围,突围之路早已被俄军火力封锁。 这种情况下,被俘反而成了相对“体面”的结局,至少能保住性命。 而泽连斯基口中的“守住阵地”,更像是说给华盛顿听的空话,他试图用这种强硬姿态证明乌克兰值得援助,却忽略了士兵们的真实感受和战场的基本规律。 战争打到2025年,俄乌双方的实力差距已经越来越明显,俄军凭借战时经济的加持,火力和兵力优势不断扩大,而乌军则在持续的消耗中逐渐失去抵抗能力,所谓的死守,不过是延缓失败的到来,只是这场延缓的代价,需要无数前线士兵用生命来承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