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打!联合国终于不再忍耐,维和部队对以色列开火,法军开第一枪 2025年10月26日下午,黎巴嫩南部那个叫基拉村的边境地区,法国维和士兵正在自己防区里例行巡逻,一架以色列制造的“苍鹭”无人机招呼都不打,就低空飞了过来,在法军头顶不到50米的高度嗡嗡盘旋,甚至做出了带有挑衅意味的俯冲动作。 按照联黎部队后来的声明,法国士兵也是按规矩办事,先是通过无线电发了警告,连续三次让对方离开,可这无人机压根不理会,继续在那儿转悠,后来甚至还调转方向,摆出像是要瞄准的架势。这下法国大兵不干了,觉得这已经威胁到自身安全,再忍下去就不叫克制叫窝囊了,于是果断启动防空武器,一发导弹就把无人机给捅了下来,动作干净利索。 本以为这事儿就算完了,毕竟是你以色列的无人机先闯进来挑衅的,被打掉也理亏。可没想到,以色列的反应那叫一个硬气,而且报复来得特别快。 几个小时后,另一架以色列无人机就出现在同一区域,二话不说直接朝着维和部队的位置投了手榴弹。这还没完,远处的一辆以色列梅卡瓦主战坦克也紧跟着开火,炮弹就落在维和哨所百米开外,把现场人员惊出一身冷汗。这连续动作,明眼人一看就不是巧合,摆明了是冲着找场子来的。 事后双方打口水仗的场面也挺有意思,以色列国防军这边,发言人绍沙尼在社交媒体上辩解,说被击落的那架无人机只是在执行“例行情报收集任务”,对维和部队“不构成威胁”,反过来指责法军是“蓄意攻击”、“越权行事”。 对于后面投弹开炮的事,以方的解释更是让人哭笑不得,他们说那是在对无人机坠落地点进行“清理作业”,死活不承认是直接攻击维和人员。这种说法,估计连他们自己人听着都觉得勉强,前脚刚被打掉无人机,后脚就这么“精准”地跑到坠机点去“清理”,这流程也未免太顺畅了点。 联合国这边可就强硬多了,联黎部队当天就发了官方声明,一点没客气,直接指出以色列的行为不仅是挑衅,还严重侵犯了黎巴嫩的主权,更违反了安理会早就通过的1701号决议。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也亲自下场,用“极度震惊”和“最强烈谴责”这种重话来表达态度,甚至明确说攻击维和人员可能构成战争罪,要求进行彻底调查。这架势和以前那种不痛不痒的呼吁克制比起来,味道全变了。 以色列为啥跟联合国维和部队过不去呢?这背后的算盘打得也挺精。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早就放话要清除所有对以色列的威胁,而黎巴嫩真主党就被他们视为眼中钉。 以色列军方一直觉得,联合国维和部队在黎以边境的存在,妨碍了他们对真主党的军事行动,甚至有点不讲理地怀疑维和部队在“掩护”真主党。所以他们之前就公开要求联黎部队从黎南部后撤五公里,或者干脆全部撤出交战区域,就是想给自己清理出更大的行动空间,为可能发动的大规模地面行动铺路。 还有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它掐准了国际社会的脉。它可能觉得,以前干过更出格的事,像袭击维和营地之类的,国际上除了谴责几句,也没啥实质性的惩罚,特别是美国,往往也就是表示一下“深切关注”,雷声大雨点小。但这次它可能失算了,没想到法国部队真敢还手,更没想到国际反应这么一致。 事件发生后,法国国防部第一个跳出来表态,力挺自家士兵的行动是“合法自卫”,要求以色列立刻停止所有敌对行为。作为联黎部队主要出兵国之一的意大利也急了,外交部赶紧召见以色列大使提出严正抗议。西班牙、爱尔兰等国也纷纷跟进谴责,连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博雷利也出面说对局势升级“严重关切”。欧洲国家这次显得相当团结,摆明了是对以色列没完没了的挑衅受够了。 不过呢,这边欧洲群情激愤,那边美国的反应就有点暧昧了。美国国务院的发言人只是淡淡地表示“正在密切关注”,不痛不痒地呼吁各方保持克制,别让局势升级。这种和稀泥的态度,跟欧洲的强硬形成了鲜明对比,明显是想偏袒以色列,又不想得罪欧洲盟友,结果反而显得有点里外不是人。 现在的黎以边境,气氛比以前更紧张了。联黎部队已经全面提升了警戒级别,巡逻次数翻了好几倍,士兵们都是实弹上岗,随时准备应对突发情况。以色列北部和黎巴嫩南部的老百姓也跟着提心吊胆,有的地方学校都停课了,人们开始抢购物资,生怕冲突进一步扩大。 这场由一架无人机引发的对抗,已经变成了一场微妙的外交博弈,以色列下一步是会收敛一点,还是变本加厉,欧洲和美国又会怎么出牌,这些都直接关系到中东这个火药桶会不会再次被点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