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苹果在印度被割韭菜,要求交41亿美元所得税。 印度税务部门要求苹果以3830亿美

苹果在印度被割韭菜,要求交41亿美元所得税。 印度税务部门要求苹果以3830亿美元全球营收以及957亿美元利润(2024财年数据)作为课税基础,按印度产能占比25%测算,算出其利润约为239.25亿美元,然后结合印度17.1%的综合税率,要求苹果公司缴纳41亿美元的所得税。 [呲牙]苹果这次在印度被“割韭菜”,核心是印度税务部门把一条60多年前的旧税法翻出来,再叠加2017年一个司法解释,硬是把“设备借用”认定为“全球利润征税”的理由,最终算出41亿美元的天价税单。 苹果的代工厂模式全球统一:高精尖设备由苹果出资购买,产权归苹果,代工厂只出人工和基础流水线。这种模式在中国十几年都没出过问题,到了印度却成了“偷税漏税”的罪证。印度税务部门的逻辑是: 1. 设备是苹果的,且只能生产iPhone,构成“技术控制”; 2. 生产参数由苹果总部远程监控,构成“流程控制”; 3. 设备维护升级需苹果授权,构成“管理控制”。 于是,苹果被认定对印度代工厂有“全流程实质控制”,进而要按全球3830亿美元营收的25%补税,税率17.1%,最终算出41亿美元。 这种“法条叠加”的创造性执法,全球罕见。苹果此前对存疑税款都向印度税务部门发函备案,但这次税务部门直接搬出60多年前的旧法,苹果根本没机会提前咨询。 印度的逻辑很简单:企业一旦在印度有“沉没成本”,就等于被套牢,随时可以“找补”。过去几年,小米、vivo、OPPO、三星、大众、亚马逊等都被重罚,苹果只是最新一例。 从投资环境看,印度的政策风险极高。法规朝令夕改,旧法随时翻新,企业一旦投入巨资,就可能被“杀猪盘”。苹果把8条产线从中国搬到印度,本想降低成本、分散风险,结果刚落地就被收割,确实算得上“花钱买教训”。 长远看,这种“打一巴掌给个甜枣”的模式,短期能捞一笔,长期却会吓跑外资。苹果现在面临两难:退出,沉没成本巨大;留下,随时可能被翻新法条再割一次。 至于印度的治国理念,恐怕不是“不考虑未来”,而是财政紧张、贸易逆差、保护主义叠加的必然结果。只是这种“杀鸡取卵”的做法,最终会损害印度的长期投资信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