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 美国交通部长确认了 11月6日,美国交通部长达菲确认,全美40个主要机场将从本月7日起削减10%的航班运力。此举是为应对联邦政府“停摆”36天所带来的航空安全压力。 别小看这10%的削减,背后是320万旅客被打乱的行程,40亿美元的直接经济损失,还有无数家庭的焦虑与无奈。所谓的“安全举措”,更像一场被政治逼出来的被动妥协。 我关注航空领域这些年,从没见过这么荒唐的局面:1.3万名空管员、5万多名机场安检员被迫无薪上班,有人为了养家糊口只能请假兼职,在岗的每天加班超3小时,疲劳到眼神都发直。 肯塔基州11月4日的空难已经敲响警钟,一架UPS货机起飞后撞向地面,浓烟滚滚的现场背后,是空管人手短缺、安全监管“裸奔”的隐患。这哪是偶然事故,分明是长期内耗的必然结果。 数据不会骗人,过去一周全美航班延误率飙到42%,是停摆前的3倍,10月27日单天就有超3000架次延误。国航、东航等中国航司也被迫减班,空运价格跟着疯涨。 洛杉矶机场的航站楼里,有人裹着外套打地铺,纽约肯尼迪机场的改签队伍绕了大厅两圈,有旅客原定3天的行程拖了一周,机票改签费、滞留酒店费花了近万美金,全是自己扛。 航空公司更是苦不堪言,美国航空、达美航空已亏超20亿美元,只能停掉多条国际航线,基层员工的薪资都快发不出来,而国会议员的工资一分没少,甚至有人趁机度假。 两党还在互相指责,民主党骂共和党阻碍拨款,共和党怨民主党漫天要价,没人真正关心空管员的生计,没人在意旅客的困境,更没人想尽快结束这场闹剧。 最让我费解的是,美国早就有空管短缺的老问题,停摆前就有人超时上班,如今停摆雪上加霜,却没人愿意让步。政治博弈的筹码,从来都是普通人的权益。 航空业是经济晴雨表,10%的运力削减会让美国GDP再降0.3个百分点,后续还会引发连锁反应。一个连基本交通运转都保障不了的超级大国,这样的内耗真的值得吗?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