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团结报

□张伟平杨丽冰
近期,热播电视连续剧《沉默的荣耀》以震撼的剧情张力,将观众带回1949年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剧中“东海小组”冒死传递情报的惊险情节,并非艺术虚构,而是民革前辈用生命书写的真实史诗。
1949年,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守舟山群岛,凭借12万兵力与海陆空立体防御体系负隅顽抗。就在解放军渡海作战陷入情报困境之际,以吴石、陈宝仓、朱枫、聂曦为核心的隐蔽战线力量,成为打破僵局的关键。作为民革、民联成员与中共地下工作者,他们深入虎穴,以信仰为刃撕开黑暗帷幕。吴石利用国民党国防部次长的特殊身份,全面掌握舟山防御部署;陈宝仓凭借深厚的军事经验协助分析关键信息;朱枫承担起最危险的情报传递任务;聂曦则凭借其出色的组织协调能力与对东南沿海社会的深入了解,秘密奔走,全力确保各个环节的畅通与安全。这条情报线,为舟山解放注入了重要力量。
历史的十字路口
解放战争后期,国民党政权因腐败独裁、丧失民心,其失败已成定局。无数有识之士开始思考国家的未来和个人的道路。在此背景下,1948年1月1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民革)在香港正式成立。它由原国民党民主派、国民党其他爱国人士以及与国民党有历史联系的人士组成,公开宣布脱离蒋介石集团,决心为推翻国民党独裁统治、实现中国革命的成功而奋斗。
这一主张,为众多迷茫的国民党军政人员点亮了一盏明灯。1945年底,吴石加入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简称民联,1949年11月并入民革);1948年,陈宝仓秘密加入民革地下组织。他们所秉持的爱国信仰和追求民主、和平的政治理想,与民革反对独裁统治,实现中国的独立、民主与和平的主张高度契合。他们的行动,本质上就是在践行民革前辈们所追求的“建立一个独立、民主、幸福的新中国”的共同目标。
无声的战场
舟山群岛作为扼守长江口的战略要冲,是国民党政权企图“反攻大陆”的重要跳板。因此,解放舟山,成为京沪杭地区彻底解放的关键一战。吴石等人冒险传递的,正是关乎此战胜负的核心情报。
吴石作为潜伏在国民党国防部高层的核心人物,将包括舟山群岛布防图、国民党军队兵力部署、火力配置等在内的大量绝密军事情报,源源不断地送出。这些情报极大地缩短了解放舟山战役的时间,减少了人民解放军的伤亡。
陈宝仓与吴石并肩作战,利用任国民党国防部高参之便,获取国民党在台湾驻军防守部队番号及沿海防御工事图等重要情报,为解放舟山立下了不朽功勋。1951年7月,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民革中央主席李济深作出书面证明:“陈宝仓同志系到台湾从事祖国统一工作而牺牲。”1952年9月,陈宝仓的家人收到由毛泽东签署的《革命牺牲工作人员家属光荣纪念证》,上书:“查陈宝仓同志在革命斗争中光荣牺牲,丰功伟绩永垂不朽……”1953年9月,陈宝仓的骨灰由北京市人民政府公葬于八宝山革命公墓,李济深主持公祭并致悼词。
朱枫是连接吴石与中共中央的“红色交通员”,多次冒着生命危险,穿梭于香港、上海、台湾之间,完美地传递了包括舟山布防情报在内的关键信息。她在任务完成后于舟山被捕,展现了共产党人宁死不屈的铮铮铁骨。
聂曦作为吴石最信赖的副官与得力助手,扮演着“守护者”与“执行者”的角色。他利用其身份便利与过人的机敏,不仅周密地安排并保障了吴石与陈宝仓所处核心情报源的绝对安全,更具体负责了绝密情报的交接、转移与疏散等关键环节。他的英勇与缜密,是舟山群岛等重要情报及时、准确送达解放区的重要保障。
他们的关系,是一个目标一致、分工协作、生死与共的英雄集体。吴石是情报的“源头”,陈宝仓是重要的“支柱”,朱枫是情报的“血脉”,聂曦是“盾牌”,他们共同构成了台湾—舟山一线的地下情报网络,为舟山的顺利解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民革的历史担当
吴石、陈宝仓等英烈的壮举,是民革前辈在解放战争时期历史贡献的生动缩影。1948年民革成立之初,便建立军事策反小组,利用深厚的人脉基础开展统战工作,累计策反瓦解国民党军达126万人,其中600余位原国民党将领加入民革,形成了独特的历史特色。这些爱国志士跨越阵营的选择,源于对民族大义的坚守,更源于对民革“反对独裁、追求民主”宗旨的认同。
舟山解放的胜利,正是正面战场与隐蔽战线协同作战的典范。前辈们用生命传递的舟山防御情报,使解放军精准制定“海空联合突击方案”,仅用三昼夜便攻克这座战略要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