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欧洲老人基本上没有什么卧病在床的?在德国的中国人说,欧洲老人等到年龄大后,插着管子躺在病床上度日的人少之又少,与其将时间浪费在这里,他们更愿意用仅剩的时间去享受剩下的时光,死的时候没有一丝犹豫!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在德国,法律早就把安宁疗护服务纳入了医保和长期护理保险的覆盖范围。这意味着当老人生命走到尽头时,他们有权选择不接受那些只会延长痛苦却无法治愈的抢救措施。 比如气管插管、电击除颤这些听起来就很痛苦的治疗,很多老人都会提前就决定不用。他们更愿意用剩下的时间,去做些让自己开心的事,见想见的人,而不是在病床上毫无尊严地耗着。 这种选择可不是随便说说的。在欧洲,超过六成的老人都会提前写好“生前预嘱”,也就是在自己还健康清醒的时候,就白纸黑字地写明将来如果病重了要怎么做。这份文件具有法律效力,医生和家属都必须遵守。 荷兰的情况也很有意思。数据显示,只有大约20%的临终老人会选择接受有创治疗,其他人都更倾向于姑息治疗。这种治疗不是为了治愈疾病,而是尽可能地减轻痛苦,让最后的日子过得有质量。 那里的医生会很坦诚地和患者讨论病情,把各种选择的可能性都说清楚,不会刻意回避死亡这个话题。这种开放的态度,反而让老人能更从容地面对生命的终结。 反观国内,情况就大不相同了。中国每年约有700万老人处于生命终末期,但能接受到专业安宁疗护的只有60万左右。这个数字差距太大了,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很多老人连基本的止痛治疗都得不到。 虽然今年开始,安宁疗护已经纳入了医保范围,但实际报销比例还是很低,很多家庭根本负担不起。而且社会上普遍觉得,不给老人尽力抢救就是不孝。 其实仔细想想,这个问题挺复杂的。一方面是我们的医疗体系还在完善中,安宁疗护的普及需要时间;另一方面,传统文化观念确实很难改变。“好死不如赖活着”的想法根深蒂固,很多人觉得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救到底,却很少考虑老人自己的感受。 现在越来越多的城市老人开始接受“生前预嘱”这个概念,虽然比例还远不如欧洲,但至少是个好的开始。 说到底,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度,而在于质量。欧洲老人的做法给我们提了个醒:在生命最后的旅程中,保持尊严和自主选择权同样重要。每个人都有权利决定自己如何走完最后一程,无论是选择奋力抢救还是平静告别,都应该是当事人自己的决定。 随着中国社会逐渐老龄化,这个问题会越来越突出。我们需要在政策完善、医疗服务提升的同时,也要推动社会观念的转变。让每个老人都能在生命尾声保有尊严,这不仅是医疗问题,更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体现。 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也能像欧洲那样,让老人们在生命的最后阶段,能够从容地、有尊严地和这个世界告别。毕竟,每个人都值得一个温暖的终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