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崩得太突然!郭台铭绝对没料到,以前大陆工厂灯火通明的代工巨头,如今像破气球般迅速泄气,帝国说没就没了!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富士康这家曾经风光无限的代工巨头,最近几年的变化快得让人反应不过来。 要是把时间倒回三十多年前,谁也想不到当年在深圳落地生根的小工厂,会成长为全球电子制造业的庞然大物;更没人能预料到,这个被称为“代工帝国”的企业,会在短短几年内像泄了气的气球一样迅速萎缩。 1988年,郭台铭在深圳建立了第一家富士康工厂。那时候改革开放刚满十年,深圳还是一片大工地,到处是推土机的轰鸣声和钢筋水泥的味道。富士康借着这股东风,靠着大陆提供的土地优惠、政策支持和源源不断的劳动力,一步步把业务做了起来。 最红火的时候,厂区里灯火通明,流水线二十四小时不停,几十万工人在车间里忙碌,生产的电子产品运往全世界。那时候的富士康简直就是中国制造业的活招牌,谁提到代工行业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它。 不过好景不长,从2015年开始,事情慢慢起了变化。随着国内劳动力成本逐年上涨,郭台铭开始琢磨着把生产线往海外搬。他看中了印度和越南这两个地方,觉得那里人工便宜,年轻人又多,应该能复制当年在大陆的成功。 可惜这一步棋走得不怎么漂亮。印度那边的基础设施实在跟不上,经常停水停电,道路状况也不好,零部件运输老是延误。越南的情况也好不到哪儿去,工人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生产出来的产品良品率一直上不去。 更麻烦的是两地供应链都不完善,很多零件还得从中国运过去,成本反而更高了。结果折腾了好几年,海外工厂不仅没赚钱,还亏了不少。据说光印度项目就亏了十几亿美元,这可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如果说东南亚的挫折还算可控,那接下来在美国的冒险就更让人看不懂了。2017年,富士康高调宣布要在威斯康星州投资100亿美元建设液晶面板工厂,特朗普总统还亲自出席了动工仪式,把这事当成重振美国制造业的典范。 当时郭台铭承诺这个项目会创造上万个工作岗位,州政府也给了40多亿美元的税收优惠。没想到几年过去,工厂规模一缩再缩,投资额从100亿砍到不到7亿,说好的大型液晶面板厂变成了勉强维持的小型组装车间,雇佣的工人连当初承诺的零头都不到。 当地政府眼看着承诺落空,不得不重新谈判补贴协议。这个项目虎头蛇尾的结局,让很多人开始怀疑富士康的海外扩张能力。 转眼到了2023年,又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郭台铭突然宣布参选台湾地区领导人,这个决定直接把富士康拖进了政治漩涡。大陆税务部门随即对富士康展开了全面调查,这事儿在资本市场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消息一出,富士康股价应声下跌2.9%,市值瞬间蒸发了几十亿。更实际的影响是,一些原本交给富士康的订单转到了竞争对手手里。虽然调查结果还没公布,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政治因素已经开始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了。 到了2025年,富士康的困境已经相当明显了。最核心的iPhone代工业务,市场份额从巅峰时期的70%滑到了60%,丢掉的订单大部分都被和硕、立讯精密这些竞争对手瓜分了。 它在郑州、深圳等地的核心工厂产能大幅缩减,有的车间甚至闲置了下来。回想起几年前这些地方还人声鼎沸,现在冷清得让人唏嘘。 说起来,富士康的衰落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除了海外扩张失利和政治因素干扰,整个制造业的大环境也在变。 现在年轻人宁愿送外卖也不愿进工厂,自动化改造成本又高,再加上贸易摩擦不断,代工生意是越来越难做了。而且富士康这么多年太过依赖苹果订单,一旦苹果调整供应链策略,它连个缓冲的余地都没有。 从更广的角度看,富士康的起伏也是中国制造业转型的一个缩影。当年靠人口红利和优惠政策起家的模式已经行不通了,现在讲究的是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像比亚迪、立讯精密这些后起之秀,早就开始在研发上投入,不再单纯拼价格。富士康却还把宝押在低成本扩张上,结果一步慢步步慢。 回头看看富士康这三十多年,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又从盛转衰,整个过程快得让人措手不及。它的故事提醒我们,制造业没有永远的王者,光靠规模扩张和成本控制的路子已经走不通了。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不管多大的企业,要是跟不上变化,很可能说没就没了。富士康这个“代工帝国”会不会真的成为历史,我们拭目以待。 参考资料:周末资讯——不回头了?富士康决定转移3000亿产能,外媒:郭台铭把饭碗端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