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果不其然。 中国科学家施一公突然发声了。 他说清华大量高考状元转向经管,

果不其然。 中国科学家施一公突然发声了。 他说清华大量高考状元转向经管,引起强烈讨论。我赞同一个核心点:理工基础不稳,先进装备和关键技术的速度就上不去,这不是小问题。 在他这番话之后,名字一个个浮上来:黄仁勋掌舵英伟达、苏姿丰带领AMD、陈福阳领导博通、蔡力行掌管联发科,杨培东在国际材料领域影响力很高。对照之下,我们这边不少理工岗位长期在招,企业和院所反复发出需求。这组对比很直接,顶尖人才投向哪里,十年后的产业高地就在哪里。 把镜头拉到装备一线,更能看清链条。公开资料显示,美方新一代舰载雷达AN/SPY-6使用氮化镓器件,提高了探测性能;国内新型舰载雷达也在加速转向这一技术路线。氮化镓背后是固态物理、材料、工艺的长期积累,缺一块都不行。理工人才越多,升级迭代越快。 芯片环节同样如此。台积电已量产3纳米,苹果和英伟达等头部企业在用;EUV光刻机仍掌握在少数企业手里。我们在制造、设计、工具链都在追赶,但先进工艺的每一步都离不开大批物理、化学、光学和工程人才持续投入。基础学科不够厚,产线就难往前推。 再看航空动力。F-35用的F135发动机最大推力约191千牛,持续在做性能优化。国内航发不断攻关,耐高温材料、燃烧稳定、寿命指标都在往上走。哪一项不是一门门基础学科叠出来的结果。人手不够、经验不够,周期就会拉长。 把时间线往近十年推进,我们的进展有目共睹。北斗在2020年完成全球组网,嫦娥五号在2020年实现月球采样返回,055型驱逐舰首舰2017年下水、2020年入列。这些成果证明只要人和资源到位,难题能一个个啃下来。接下来要解决的,是持续供给高水平理工人才。 说回科研条件,近年不少高校和企业共建实验室,更多大型仪器向社会开放;国外顶尖高校与企业常年深度合作,项目、设备、评价体系比较顺畅。差距不只是钱和设备,还有流程是否高效、环境是否让年轻人能静下心做难题。 教育环节同样关键。国内多数孩子在初一才正式接触物理,这在时间上偏晚;而很多地方中小学的编程、机器人、科学社团起步更早,参与度更高。越早打基础,越能在高中和大学阶段进入更难的课题,这是一条清晰的成长路径。 从施一公的提醒回到现实落点,吸引理工尖子,第一步是把成长通道和评价标准说清楚,做扎实。做得好的团队,课题明确、任务上肩、成果能被看见,年轻人肯定愿意进来。 装备端的案例也在给出信号。海上大型平台对新型雷达、电推进、新材料的需求在增加;空中平台对先进发动机、航电和传感器的要求在提高;电子工业对高端芯片、电子设计工具的需求在扩张。这些都对应着一串串具体岗位和清晰的技术路线。 外部对比持续存在,压力也在。头部企业用清晰的职级、项目和回报,把顶尖工程师牢牢吸住。我们只要把项目做硬、把机制做顺,把舞台搭够大,自然会形成稳定的人才回流和培养闭环。 这件事的要害很清楚:把更多最聪明的年轻人引向物理、化学、材料、工程,把基础打厚,把链条补齐。 当理工的吸引力足够强,科研和产业的节奏就能稳下来,关键环节就能掌握在自己手里。这样说,已经够直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