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这是钱学森在1991年写给钱三强的亲笔信,一般人还真不一定能看得懂!因为有点儿连

这是钱学森在1991年写给钱三强的亲笔信,一般人还真不一定能看得懂!因为有点儿连笔。信的全文也就400字出头,但细细品来,却有很多值得解读的地方。现仅取三点,粗浅分析如下: 第一,关于信中提到的“10月16日人大会堂授奖仪式” 1991年10月16日,鉴于钱学森为我国航天事业所做出的杰出贡献,国务院、中央军委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向他授予了“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并颁发了“一级英雄模范奖章”。这是我国科学家所能获得的最高荣誉。 那一年,钱学森恰好80岁。 27年前的这一天,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被成功引爆。 如今,又34年过去了,我国获得过这一荣誉的科学家,依然仅有钱学森一人而已。由此可见他在我国科技界首屈一指的贡献和地位。 第二,对钱三强的“尊敬有加” 对于许多人来说,钱三强的父亲可能更有名。他的父亲就是钱玄同,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如果说钱学森是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那么,钱三强就是我国核能工业的奠基人。 钱学森出生于1911年,而钱三强出生于1913年。单从年龄上来说,钱学森还要年长两岁。两人同样在30年代出国留学,而且全都师从名师,同样在学术上成就斐然。 但钱三强1948年就回到了国内,在清华大学任教。等到钱学森在1955年回国的时候,钱三强已经率队筹建了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后改为“原子能研究所”),主导建成了中国第一个重水型原子反应堆、第一台回旋加速器。 1959年,苏联单方面撕毁合约,撤走了所有援建专家。钱三强更是临危受命,担任起了核弹研究技术的总负责人。 在他的组织之下,邓稼先、彭桓武等科学家奋力攻关,终于在1964年成功引爆了第一颗原子弹,又在1967年成功引爆了第一颗氢弹。钱三强也由此被誉为“中国原子弹之父”。 在信中,钱学森不但对钱三强以“您”相称,而且直言,“自从我1955年归国后,您一直是我学习的榜样;1962年您在广州会议上代表科学工作者的发言,一直留在我脑中!您是我的老师!” 这一方面可见钱学森的谦逊,另一方面,也足以说明,钱三强在我国科技界同样拥有巨大的贡献和影响力。两人可谓是“一时瑜亮”。 第三,关于两个英文单词的翻译 在信的后半段,钱学森主要向钱三强提出了两个英文单词的翻译见解,可谓是“有理有据”。由于后者“主管科学名词的审定”,钱学森希望他能够参考自己的建议。 这两个英文单词,都是专业的科技词汇。 一个是mesoscopic, 钱学森建议翻译成“细观”; 另一个是nanotechnology, 钱学森建议翻译成“纤技术”。 我特别想知道,最终这两个词是怎么翻译的,所以还专门去查了一下。结果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原来,钱学森的这两个建议竟然全都被“否”了。 前者依然被翻译成了“介观”, 后者则成了我们如今耳熟能详的“纳米技术”。 不得不说,在科学面前,真是谁的面子都不好使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