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青岛高新区再掀外资风暴!阿斯利康1.36亿美元三度加码中国药谷,全球呼吸疾病患者

青岛高新区再掀外资风暴!阿斯利康1.36亿美元三度加码中国药谷,全球呼吸疾病患者迎来“青岛制造”曙光 (来源:综合青岛日报、观海新闻、青岛新闻网及网络公开报道) 初冬的青岛,海风裹挟着机遇的气息。进博会现场一笔1.36亿美元的追加投资协议,让这座滨海城市再度站上世界生物医药产业的聚光灯下。全球制药巨头阿斯利康的第三次增资,像一剂强心针,不仅扎进青岛高新区的土壤,更扎破了外界对“外资撤离中国”的刻板印象。当某些人还在争论产业链转移时,聪明的资本早已用行动投票——这里的热土,藏着关乎人类健康的未来密码。 这片80亩的土地,即将崛起一条全新的灌装生产线。流水线上流动的不仅是“倍择瑞®令畅®”等呼吸药物,更是无数慢阻肺、哮喘患者自由呼吸的希望。从2027年破土动工到2030年投产,四年的等待背后,是跨国企业对中国市场持久韧性的精准预判。当全球每十秒就有一人死于呼吸系统疾病时,青岛制造的药瓶里,装的其实是生命的秒针。 三度追加投资的背后,是一场双向奔赴的信任博弈。阿斯利康在华年营收超540亿美元的版图上,青岛工厂已成为其全球供应链的关键落子。而青岛高新区“与企业共成长”的服务理念,从专班对接至审批提速,让“当年签约、当年拿地、当年开工”成为常态。这不是简单的政策优惠竞赛,而是一座城市与企业在时代浪潮中结成的命运共同体。 放眼中国沿海经济带,青岛正以“生物医药产业高地”为支点撬动全局。179家世界500强企业在此落下412枚棋子,阿斯利康的吸入气雾剂基地更创下跨国药企在山东制造业项目“零的突破”。当全球医疗资源在疫情后重塑分配时,青岛的产业生态用“十年磨一剑”的耐心,等来了厚积薄发的历史时刻。 这背后折射的,是中国市场从“世界工厂”到“全球创新实验室”的蜕变。阿斯利康将全球最大气雾剂生产基地放在青岛,看中的不仅是区位优势或产业基础,更是中国在呼吸疾病领域庞大的临床需求与迭代速度。当“本土化研发”遇上“全球化品质”,药瓶上的“Made in Qingdao”标签,正在成为国际医保目录里的品质认证。 对于普通民众而言,这场投资的意义远超经济数据。当亲人因呼吸疾病夜不能寐时,当雾化药液成为生活必需品时,本土生产的进口药意味着更稳定的供应、更可及的价格。从实验室到药柜的距离每缩短一公里,就可能为某个家庭抢回更多团圆的时光——这才是产业升级最动人的注脚。 资本的嗅觉从来敏锐。阿斯利康的连续增资像一块试金石,验证着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绝非口号。在青岛高新区,外资企业圆桌会议机制与服务企业统一平台正形成“双轮驱动”,用法治化营商环境消解跨国公司的后顾之忧。当某些地区还在为短期政策内耗时,这里已搭建起“全要素保障、全周期服务”的长期主义范式。 站在更大的时空维度看,这场合作宛如一个隐喻:人类对抗疾病的征程需要全球智慧,而中国正在从“参与者”蜕变为“策源地”。当青岛工厂的呼吸药物沿着“一带一路”飘洋过海,当中国创新药企与跨国巨头从竞争走向共研,我们或许正在见证一个东方医疗科技新极的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