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新加坡总统罕见发声中国:若想全球和平,中国必须放弃一样东西!在一个各国都小心翼翼

新加坡总统罕见发声中国:若想全球和平,中国必须放弃一样东西!在一个各国都小心翼翼处理言辞的时代,新加坡领导人如此直白地对中国提出要求,确实不常见。他提出的那个“东西”,听起来也颇为抽象——“过度的自给自足政策”。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年会向来是各国经济大佬的聚首之地,2025年10月15日也不例外。新加坡总统尚达曼选择在这个节点发声,演讲主题定为《可能性的时代:重塑经济秩序与共享愿景》。当下全球经济正面临中美竞争加剧的考验,美国推动制造业回流本土,层层关税壁垒让供应链重塑,中国则推进双循环战略,强化内部需求与本土供给的结合。这种转变并非突发,而是长期摩擦积累的结果。早在2023年,新加坡的进出口总额就已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380%,粮食和能源进口依赖度高达95%以上。作为弹丸之地,它的经济命脉系于全球贸易中转,任何区域化趋势都像隐形刀刃,悄然切割其生存空间。尚达曼的发言看似抽象,实则直击痛点,他强调过度自给自足虽能短期保安全,却可能放大全球分歧,影响长远稳定。 中美在人工智能领域的角逐已成为全球焦点,美国主导的规则体系正面临松动。尚达曼在演讲中指出,两国在计算能力和算法优化上的资源倾斜,让其他经济体难以插足。这不仅仅是技术赛跑,更是经济秩序的重塑信号。美国加征关税的举措已导致全球集装箱运输量同比下滑5%,供应链路径从全球化转向区域化。新加坡作为马六甲海峡的咽喉要道,港口吞吐量从高峰期的90亿吨降至85亿吨,空置率上升10%。尚达曼借此机会呼吁,管理竞争应视作机遇,而非威胁。他建议构建新联盟,涵盖发展中国家,聚焦可持续投资。这番论述接地气,却不失深度:它提醒各国,封闭式发展虽解燃眉之急,但长远看会削弱互联互通,增加摩擦点。全球贸易数据也佐证了这一点,2024年中美脱钩迹象已让新兴市场出口受阻,新加坡企业总部迁出率升至8%,迫使政府寻求多边规则更新,以维系其中转枢纽地位。 针对中国,尚达曼的表态尤为直白。他认为,中国应对外部压力的路径——强化本土产能以确保关键物资供应——虽有必要,却需警惕过度倾斜。粮食安全关乎14亿人口,芯片自主源于技术封锁的现实,这些自保举措无可厚非。但从全球视角看,这种转向可能脱离现有国际框架,形成孤立区域。尚达曼举例说明,生态交界区需要渗透交流,中美两国经济体系迥异,却应通过贸易和技术流动推动创新扩散。他强调,共享目的下,竞争才能转化为繁荣动力。这话有理有据,却也透露出新加坡的私心:作为高度开放的经济体,它依赖货物流转支撑就业,2023年4200家跨国公司落户,就看中其10秒申报、24小时清关的效率。一旦各国转向“自己动手”,新加坡的物流和银行生意将首当其冲,损失数十亿美元。 新加坡的独特位置决定了其对全球贸易的敏感度。这个岛国面积仅700平方公里,人口600万,却处理全球五分之一的农产品贸易。港口系统高度数字化,船只靠岸后数据实时验证,效率全球领先。可如今,中欧班列和北极航道开通,部分货物绕过马六甲,流量波动达20%。印度加速本地化生产,美国喊出“制造业回流”,这些变化让新加坡的饭碗摇摇欲坠。尚达曼的发言本质上是为本国经济发声,他呼吁各国避免极端封闭,推动多边主义。这不只是空谈,基金组织数据预测,若中美彻底脱钩,全球GDP将蒸发7%,相当于日本、德国、英国经济总和的损失。资源争夺随之加剧,稳定基础动摇。新加坡以往靠信息差和中转费周旋大国间,但博弈激烈后,这种平衡难以为继。 全球和平与经济开放的关联,在尚达曼的论述中被反复强化。他指出,互通有无能减少矛盾,封闭则放大风险。这话有几分道理,历史贸易战中断丝路的经济教训犹在眼前。当前,美国的芯片禁令已成事实,中国在核心技术上的自主努力实属无奈。但尚达曼只强调中国让步,未提美国放下遏制,这点略显偏颇。基金组织总裁克里斯塔利娜·格奥尔基耶娃在后续会议中附和,挥手强调脱钩的代价,投影图表显示产出损失曲线。欧洲央行行长克里斯蒂娜·拉加德也点头认可,呼吁亚洲国家联合发声。新加坡的表态虽藏私心,却触及大问题:全球经济依赖互信贸易,所有国家都需努力,而非单方面要求。中国从未主动封闭,只要外部环境公平,谁不愿多交朋友、多做买卖?这番博弈考验智慧,如何在自保与合作间找到平衡,方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