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项立刚认为台积电在南京建厂,千亿营收两百亿利润,帮台积电弥补各种亏空的同时,也阻

项立刚认为台积电在南京建厂,千亿营收两百亿利润,帮台积电弥补各种亏空的同时,也阻碍了大陆自己芯片产业的发展,毕竟台积电南京厂生产的都是成熟制程的芯片,这些芯片我们都可以自己生产,结果现在平白无故就让给了台积电,自家芯片产业反而受到了挤压,是对中国芯片产业的一个巨大打击! 台积电南京厂的落地源于2016年的合资协议,与华虹集团合作,投资28亿美元,主攻16纳米和28纳米成熟制程。这些工艺虽非最前沿,却在消费电子和汽车领域需求旺盛。工厂2018年投产后,迅速融入供应链,产能逐步提升到每月数万片晶圆。受益于本地政策支持,如税收优惠和土地供应,运营成本控制得当,订单从手机厂商和汽车模块供应商源源不断涌入。到2024年,南京厂已成为台积电海外布局中的盈利支柱,年营收规模逼近千亿人民币级别,利润累计超过两百亿。这组数据看似亮眼,却隐藏着全球产业链的分化格局。台积电的海外工厂多处亏损,美国亚利桑那厂累计投入数百亿美元,却因高人工成本和供应链本土化难题,2024年单年亏损近143亿新台币。日本熊本厂和欧洲德累斯顿项目也拖累业绩,前者亏损43亿新台币,后者5亿新台币不等。南京厂的正向现金流,直接用于补贴这些赤字项目,形成一种大陆盈利养全球亏损的模式。 项立刚作为通信行业资深分析师,从工厂建设初期就表达反对态度。他指出,南京厂专注的成熟制程,正是大陆本土企业已掌握的核心领域。中芯国际等厂商早在2010年代就实现28纳米量产,14纳米工艺也逐步成熟,本土产能足以满足国内需求。台积电入驻后,却凭借品牌积累和供应链整合,迅速抢占市场份额。2021年扩产计划公布时,项立刚公开呼吁审查,强调外资低价倾销策略会压缩本土企业的生存空间。事实也印证了他的担忧:南京厂产能扩张后,28纳米芯片价格一度跌至每片晶圆200元人民币左右,本土成本则在300元以上。这种价格战让中芯国际等企业的订单流失20%以上,生产线利用率下滑到70%以下。研发资金随之紧缩,本土厂商的规模效应难以形成,经验积累受阻。更深层问题是,台积电一边享受惠台政策的红利,如设备进口豁免和用电补贴,一边配合美国科技限制,拒绝向大陆供应7纳米以下先进工艺。这双重标准加剧了利益失衡,外资企业坐享低端市场主导权,本土产业在成熟领域被边缘化。 这种挤压效应并非孤立事件,而是产业链博弈的缩影。大陆芯片产业正处于从跟跑到并跑的关键期,2024年出口总额突破万亿人民币,自主率稳步提升到30%以上。但成熟制程的让渡,直接影响了资金回流和人才集聚。本土企业如华虹精密,原计划在南京周边扩建类似生产线,却因市场饱和而延期,项目投资缩水15%。供应商链条也受波及,原料和封装环节的订单外流,导致中小厂商现金流紧张,部分甚至面临倒闭风险。台积电的全球布局策略,进一步放大了这一问题。公司2024年总营收超过2000亿美元,南京厂贡献约3%的产能,却占海外盈利的40%以上。这种不对等,让人看到外资企业如何利用地缘便利,维持技术壁垒。项立刚强调,政策倾斜应转向本土培育,避免为外资的全球野心买单。否则,芯片自立的目标将遥遥无期,产业安全面临隐患。 2025年的外部变化,为局面注入转机。美国商务部9月通知撤销南京厂的设备进口豁免,到年底生效,台积电需逐项申请许可。这直接冲击供应链,晶圆生产工具如光刻机和蚀刻设备的进口延误风险上升,预计短期内产能利用率下降10%。台积电高管承认,这将带来运营挑战,但对整体竞争力影响有限,因为南京厂仅占全球产能3%。然而,对大陆而言,这却是机遇窗口。本土企业订单回流加速,中芯国际的28纳米线利用率回升到85%,新增合同价值数百亿。政府资源倾斜更明显,专项基金优先支持本土扩产,长江存储等厂商的成熟制程项目获批加速。项立刚的观点在此背景下更显前瞻,他持续通过媒体发声,推动产业转向自主。全球半导体格局正重塑,美国补贴本土制造,日本和韩国企业也面临类似管制。大陆芯片产业需抓住窗口,强化供应链闭环,避免过度依赖外资。长远看,这场博弈考验的是战略定力,只有筑牢根基,方能掌握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