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宜求职穿蓝衣”“五行壁纸破霉运”……一段时间以来,在社交平台上,一批“电子黄历”博主凭借此类话术迅速走红,粉丝数众多,视频点赞、评论量居高不下。可热闹背后,藏着的是借解读“黄历”之名、行诱导消费之实的商业套路。这一套路,不仅歪曲了传统文化,更给消费者权益和社会秩序埋下隐患,亟待警惕与整治。
一方面,这些博主对黄历的解读错漏百出,例如将黄历中“危日”的“危而后安”之意曲解为“危险”,把“执日”本义误读为“执行”,用字面组词的粗暴方式拆解民俗术语,无视黄历背后融合天文、历法的文化逻辑,让公众对传统民俗产生严重误解。另一方面,其商业链条设计得“环环相扣”:想要“五行壁纸”?先入粉丝群、加企业微信;获取“专属运势”?需支付28.8元至188.8元的“随喜”费用,可不同出生日期的用户拿到的竟是同款壁纸;更有甚者,在视频、直播中频繁推销“山鬼花钱挂件”“三合六合手串”“木葫芦”等“改运商品”,暗示不买就会“招霉运”,把“祈福”变成了“逼单”。
这般操作的危害,远不止“交智商税”那么简单。对公众而言,部分人已陷入“黄历依赖”,因“穿错颜色”而心慌,将日常不顺归咎于未遵博主建议,不仅徒增心理焦虑,更可能影响正常生活决策;对传统文化而言,黄历被博主异化为“迷信工具”,让“民俗”与“封建迷信”画上等号,消解了其真正的文化价值;对社会秩序而言,若任由“买符消灾”“壁纸改运”等话术传播,可能引发家庭、社会矛盾等问题。
值得警惕的是,所谓解读“黄历”,实则是游走在违法边缘的“生意”。正如专家所言,博主若暗示“购买手绘护身符能避意外”“佩戴符咒能改命”,便属于“利用封建迷信诱导消费”,从法律责任来看,其虚假宣传行为可能构成民事欺诈,实施者需向消费者赔偿损失;若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虚构“超能力预测运势”诱骗高额费用,还可能构成诈骗罪,承担刑事责任。
要遏制这类乱象,平台责无旁贷。作为相关内容的主要传播载体,平台不能只看流量、放任不管,而应切实履行社会责任,对涉及黄历、运势的内容重点筛查,杜绝“迷信诱导”话术;对查证属实的违规博主,依法依规严肃处理,采取账号限流、永久封禁等措施形成有力震慑,让不法行为无处遁形。
必须看到的是,黄历中蕴含的天文历法智慧、民俗文化内涵,值得被正确解读——它可以是科普活动中“古人如何观象授时”的知识,也可以是文化分享中“传统节庆与自然气候”的趣味解读,而非“穿什么颜色能求职成功”的无稽之谈。社会多方也需要保持理性认知,守住文化底线,筑牢监管防线,让传统民俗回归其文化本质,而非在“改运”的谎言中沦为商业利益的“韭菜”。
(胡安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