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劳动报-2025长三角高技术成果交易会专题沙龙举办,共探具身智能产业链协同发展新路径

11月4日,“具身智能产业链的协同发展与应用前景探讨”专题沙龙,于长阳创谷园区举行。本次沙龙聚焦“操作系统、机器人本体、模型、训练场与核心部件的创新融合”主题,汇聚政府、科研、产业及投资领域代表,深度探讨具身智能产业链的协同发展与应用路径。

聚焦核心链条,解锁技术前沿

主题演讲环节中,具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COO秦学率先带来《具身智能操作系统的演进与应用落地》分享,探讨了具身智能操作系统的演进,阐述了其研发的国产操作系统insightOS的实践,加速机器人在工业等场景的落地效率。

乐聚机器人(苏州)总经理王松结合产业化实践,聚焦《人形机器人能力构建与产业实践》,系统介绍了乐聚机器人在工业场景中沉淀搬运、分拣等技能,并建设训练场积累数据,强调功能性优先于成本。具脑磐石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刘晋宇以《具身智能大模型的构建与应用探索》为主题,解析大模型在任务规划、故障诊断等场景中的价值创造路径。

上海国地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总体技术负责人周海围绕《人形机器人训练场的建设与生态价值》,揭示训练场在加速技术验证与场景落地中的关键作用。

深入思想碰撞,破局产业痛点

作为本次沙龙的核心环节,圆桌对话围绕四大议题展开,与会嘉宾分别从技术、产业及创业路径等维度展开激烈讨论:与会嘉宾一致认为核心瓶颈在于两大“缺失”。一是缺乏专为应用落地的操作系统,二是科研界在“具身操作”的技术路线上尚未收敛。当前最迫切的是提升操作层面的智能水平。具识智能秦学表示ROS的兼容性差、维护成本高,是导致机器人开发成本居高不下的关键因素,具识智能研发的insightOS并非要颠覆ROS,而是希望通过构建一个更高级的抽象层(操作系统和工具链)来屏蔽ROS的底层复杂性,最终达到“一次开发,多次复用”的效果,从根本上缩短开发时间,降低产业化门槛。

围绕“OS、模型、本体等环节的议价能力”“本体与模型厂商的协同逻辑”等问题,与会嘉宾认为从价值链看,软件的溢价能力未来会最强。硬件成本相对透明,而算法和软件能力的差异是决定机器人性能的关键。目前国地中心正在牵头制定行业标准(尤其是数据集标准),以解决各家数据不互通、无法规模化使用的根本问题。

生态协同是必然路径,反对“单打独斗”,是所有嘉宾的交流共识。本次沙龙的举办,不仅搭建了产学研用深度交流的平台,更通过技术前沿分享与产业痛点研讨,为具身智能产业链的协同发展与规模化落地注入新动能。

头图为圆桌交流。主办方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