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2009年,四川一考生高考作文字迹无人能懂,专家鉴定后发现,该考生竟在高考中采用

2009年,四川一考生高考作文字迹无人能懂,专家鉴定后发现,该考生竟在高考中采用甲骨文写作!经过翻译,阅卷组发现考生作文严重跑题,最终只得了6分,此事传开后,成绩一般的男孩被四川大学破格录取,可入学后不久,他的导师就选择辞职,甚至说出了:“这样的学生我没法教!”   2009年,一份用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书写的四川高考作文,引发了一场全国性的关注,这个考生叫黄蛉,当年是四川绵阳南山中学的复读生,第一次高考没考好,心里肯定急得慌,总想着第二次能有转机。 他跟咱们普通人家的孩子一样,父母都是打工的,没什么特殊背景,接触甲骨文纯属偶然——高二那年看北京奥运会海报,被上面弯弯曲曲的字吸引了,还是他的语文老师蒲体超告诉他那是甲骨文。 蒲老师本身也爱研究这个,见黄蛉感兴趣,就常给他讲,一来二去,黄蛉算是入了门,甲骨文总共就1000多个能认的字,他据说掌握了800来个,在高中生里确实算少见的。 但有兴趣归有兴趣,高考可不是儿戏啊。 2009年高考,作文题是《熟悉》,黄蛉琢磨着自己成绩不算顶尖,怕作文不出彩,竟然动了歪心思——用甲骨文写作文,想靠这个“另辟蹊径”吸引阅卷老师的注意。 现在想想,这孩子胆子是真够大的,高考语文就俩半小时,他光写这篇作文就花了一个多小时,剩下的题目哪还有时间好好做? 结果也可想而知,阅卷老师一看全是不认识的字,当场就懵了,组长、质检组轮番看,没一个能看懂的,最后没办法,只能请四川大学的古文字专家来翻译。 专家翻译完,大伙儿才算明白,这篇作文里不光有甲骨文,还掺了金文、大篆,有些字找不到对应的古文字就瞎写,更关键的是,内容跟“熟悉”这个题目压根不沾边,纯属跑题。 按高考评分标准,内容不行,形式再花哨也没用,最后只给了6分,黄蛉那年总分才428分,比复读前还低,连本科线都够不上,按理说只能去专科了。 可谁也没想到,这篇6分的“甲骨文作文”一曝光,居然让他成了网红,被网友叫“古文字达人”。 不少学校觉得他是个可塑之才,西南财大、湖南大学都抛了橄榄枝,他还特意跑到复旦大学找古文字研究中心的刘钊教授,刘教授倒是夸他有天赋、肯努力,但也直说他基础不扎实,好多字都认错了,最终没录取他,临走前还送了本书,嘱咐他好好打基础。 就在黄蛉以为没希望的时候,四川的几位古文教授不忍心他被埋没,专门给他组织了场专项考试,最后四川大学锦城学院破格录取了他。 当时大伙儿都觉得这孩子运气好,遇上了惜才的学校,以后好好学肯定有出息,可谁能想到,这只是麻烦的开始。 入学后,媒体天天追着他采访,本来想安安静静读书的黄蛉彻底没了清净,连他的语文老师蒲体超都被卷进来,有人说老师在背后教他投机取巧,舆论压力太大,蒲老师最后只能躲到国外教书。 这还不算,两年后他被转到四川大学本部历史文化学院,学校为了培养他,特意把退休的古文字专家何崝教授返聘回来,一对一给他上课,这待遇简直是顶格的了。 可黄蛉呢?早就被“名人光环”冲昏了头,同学们听说他是“甲骨文大神”,总拿着古文字问他,有些字他根本不认识,居然就瞎编一个糊弄过去,反正别人也看不懂。 何崝教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多次劝他别总忙着接受采访、吹嘘自己,把心思放在学问上,可黄蛉压根听不进去。 终于有一次,黄蛉在采访里说自己读过《文心雕龙》,彻底惹火了何教授——要知道,何教授还没教他魏晋南北朝文学,以他的基础,根本看不懂这本书! 何崝教授也是个脾气耿直的老学者,觉得做学问就得踏踏实实,最容不得浮夸和说谎,这样的学生根本不是真心搞研究,纯粹是想靠噱头博名。 思来想去,他直接递交了辞呈,撂下一句“这样的学生我没法教”,宁可丢了返聘的工作,也不愿再带他。 这事儿传到网上,大伙儿才明白过来,黄蛉根本不是什么“奇才”,就是个耍小聪明的孩子。 他学甲骨文初衷是好的,但从高考用甲骨文博眼球开始,就走偏了方向。 做学问哪有捷径可走?甲骨文研究讲究的是考据、严谨,差一个字、错一个解释都不行,可黄蛉却把它当成了博取名利的工具,被媒体捧几句就忘了自己几斤几两,连最基本的诚实都丢了,这样的人怎么能做研究? 后来黄蛉的消息就少了,听说在川大也没闹出什么名堂,曾经的“古文字达人”彻底没了声响。 其实这事儿也给咱们提了个醒:真本事从来不是靠噱头换来的,学校破格录取是惜才,但机会给了,得自己接住啊。像何崝教授那样,宁可不教也不纵容浮夸,才是对学问、对学生真正的负责。 要是黄蛉当年能听进去劝,沉下心来跟着教授好好学,说不定现在真能在古文字领域做出点成绩,可他偏偏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真是可惜又可气。 信息来源:新华网——川大破格录取“甲骨文考生”教授递辞呈称不愿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