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1955年,人民英雄纪念碑开工以后,林徽因认为碑文应该用楷体来写,但具体由谁来写

1955年,人民英雄纪念碑开工以后,林徽因认为碑文应该用楷体来写,但具体由谁来写犯了难,时任北京市市长的彭真说:“周总理的字苍劲雄伟,刚劲有力,有如颜碑,风格端庄凝重,可以问问周总理”。   这话可不是随口恭维,懂行的人都知道,周恩来打小就泡在颜体里,五岁进家塾就按着《周氏家训》练颜字,后来塾师还特意让他加练魏碑来增笔锋的阳刚气,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颜体打底、魏碑辅劲的独特风格,笔锋里既有颜真卿《多宝塔碑》的浑厚,又有魏碑的斩截利落。 早年他为南开学校写的校牌,那几个字挂在校园门口几十年,师生天天路过都能感受到那份庄重,颜体的底子让“南开”二字透着沉稳大气,魏碑的笔锋又让笔画间藏着股向上的劲儿,恰如这所学校培育人才的初心。 而且让人叫绝的是抗战时题的“千古奇冤,江南一叶”,那是皖南事变后挥笔写就的,字里藏着悲愤却不失端庄,每一笔都像憋着股劲,既没失了分寸,又把怒火凝在了笔端,这正是颜体打底、魏碑辅劲的妙处——情绪再激烈,骨架子始终稳当。 这恰好撞对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脾气。纪念碑的碑文是毛泽东亲自撰写的,从1840年写到解放战争,概括了百年革命史,光底座浮雕就刻了170多个人物,讲的全是人民抗争的硬骨头故事。 这种承载着民族记忆的碑刻,最忌字体轻浮或刚猛过了头。周恩来的字刚好卡在这个点上:颜体的浑厚能撑得起“永垂不朽”四个字的分量,就像纪念碑的汉白玉碑身一样扎实;魏碑的刚劲又能透出先烈们的英气,和浮雕里“南昌起义”的冲锋、“渡江战役”的壮阔形成呼应。 彭真说他的字“有如颜碑,端庄凝重”,这话里全是门道——懂书法的都知道,颜体最合适用在纪念性建筑上,而周恩来加了魏碑的笔锋,刚好补上了单纯颜体可能少的锋芒,跟纪念碑既要缅怀先烈又要激励后人的气质严丝合缝。 关键是字里的情感,周恩来可不是单纯的“书法家”,他打小在龚家塾馆就跟着革命党人表舅读《革命军》,后来又亲身经历了无数革命斗争,对“人民英雄”这四个字的理解比谁都深。 纪念碑设计时,他连浮雕题材都亲自把关,强调要“体现政治内涵”,把“胜利渡长江”放在正面突出共产党领导的胜利。这种从骨子里对先烈的敬畏,写进字里就不是摆样子了——三个“永垂不朽”写得笔笔千钧,不是靠技巧硬撑,是情感沉在里面。 林徽因作为参与设计的建筑师,见多了名家字画,却偏偏说“任何雕像都比不过毛主席和周总理题写的文字”,这可不是客套话,雕像再逼真,也难有这种“字如其人”的精神重量,毕竟这字里藏着的不只是书法功底,是一个政党对先烈的承诺,是跟着人民英雄走过来的人,对历史最真诚的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