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这位“乞丐”科学家,拯救了中国的核事业 他叫赵忠尧,1902年出生于浙江诸暨。

这位“乞丐”科学家,拯救了中国的核事业 他叫赵忠尧,1902年出生于浙江诸暨。 1920年,凭借优异的成绩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后扩建为东南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执教,期间他为国家科技的落后感到忧虑,毅然决定出国留学。在美留学期间,成为第一个发现反物质的物理学家,这一巨大的成就也奠定了他在世界物理学界的地位。回国前,他的老师卢瑟福特意将50毫克放射性镭赠送给赵忠尧作为礼物。 1937年7月7日,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数日后,战火逼近北平。9月10日,师生接到通知开始撤离平津地区,前往长沙设立的临时大学。赵忠尧教授也准备撤离,前往长沙,但他没有马上走。因为他惦记着一件事,就是卢瑟福赠送给他的那50毫克镭还保存在清华大学实验室中,当时,北平已经沦陷,所以返回清华园是一件十分危险的事,但赵忠尧教授担心这50毫克镭一旦落入日军之手,后果不堪设想。后来在梁思成的帮助下,冒着随时被日本士兵抓住的危险,顺利取到这50毫克镭。为了不让这50毫克镭落到日本人手里,他找到一个咸菜坛子,把装镭的铅筒放在咸菜坛子中,自己打扮成老百姓,随着逃难的人群一起向长沙进发。为了保护这些镭,他选择了昼伏夜出,也不敢走大路,只挑那些人迹罕至的荒野小路走。他几乎扔掉了所有的行李,却从未让那个咸菜坛子离开过自己。一个多月风餐露宿,使得原本风度翩翩的大学教授变成了一个衣服破烂、蓬头垢面、拄着一根棍子的乞丐。一步一步地走到长沙。 最后,他终于来到长沙临时大学办事处门前,眼泪不禁扑簌而下。恰好梅贻琦校长从内室出来送客,他用沙哑的声音喊了一声“梅校长”,便放声痛哭起来。梅贻琦起初没有认出这个“乞丐”,仔细一看,发现是赵忠尧教授,连忙上前握住他的手,泪水夺眶而出。这50毫克镭后来被带到西南联大,但是受限于当时简陋的科研环境,高能物理实验无法正常开展,这份镭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直到1959年,中国第一台粒子加速器工程顺利竣工,那份镭终于迸发出炫目迷人的光彩。钱三强、邓稼先、程开甲,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杨振宁和李政道都曾受业于赵忠尧。 赵忠尧院士虽然未曾获得诺贝尔奖,但是他以坚定的爱国信仰,护住了50毫克镭,为中国的科研事业鞠躬尽瘁的精神,挺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向赵忠尧院士致敬! 科学家[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