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沙俄割走一百五十万平方公里,中国人记了一百多年,可今天,俄罗斯的油,中国的路;俄

沙俄割走一百五十万平方公里,中国人记了一百多年,可今天,俄罗斯的油,中国的路;俄罗斯的气,中国的炉,钱不走美元,直接用人民币,结算率九成以上——这叫务实,不叫站队。 黑龙江边,百年前血流成河,沙俄铁蹄吞并百万里疆土,惨案留下一笔沉重旧账。今天,同一河畔,石油管道蜿蜒,天然气暖流涌入灶台,人民币结算绕开美元壁垒。这转折背后,是大国如何化历史为镜,握紧互利之手? 1858年5月28日,瑷珲条约签下,沙俄从清廷手里拿走黑龙江以北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那片黑土本是祖祖辈辈的家园,就这么划江而治。两年后,1860年,北京条约又补一刀,乌苏里江以东四十万平方公里也落入俄手,总共一百五十万平方公里,东北西北的广袤地带一夜易主。这不平等条约的墨迹还没干,沙俄就大摇大摆插旗建寨,边民的渔网从此只能撒向南岸。 更让人咽不下这口气的是1900年的惨案。那年7月,海兰泡事件爆发,俄军把五千多名中国劳工和居民赶到江边,逼他们过冰冷的黑龙江,结果大半淹死在水里,江面漂满浮尸,血水顺流而下数百里。没几天,江东六十四屯又遭毒手,俄兵焚村杀戮,两千多人命丧黄泉。这些血债写在史书上,东北的纪念馆里至今摆着那些锈迹斑斑的证据,老一辈人提起,总觉得心口堵得慌。 历史这笔账记了上百年,可中国人从来不是只会记仇的。外交上,我们讲不忘历史,更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现在的中俄关系,就在这基础上建起新桥。能源合作成了重头戏,俄罗斯的石油天然气源源不断进中国市场,这不光是买卖那么简单,更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硬招。 拿石油来说,2024年中国从俄罗斯进口原油达到2.2百万桶每天,贸易额超过六百二十亿美元。这数字搁十年前想都不敢想,现在却成了常态。原油通过中俄管道从东北边境直达大庆炼厂,也从波罗的海油轮绕道运到大连港。工厂的机器因此转得飞起,城市的车水马龙少不了这份支撑。俄罗斯那边呢,正好把资源卖到靠谱买家,避免了外部制裁的卡脖子。 天然气这边,西伯利亚力量管道从2019年投产,穿越八千公里冻土带,直通黑河跨境点。2024年输气量已超三十亿立方米,2025年满负荷运行达到三十八亿立方米,够北京半年用量。华北的锅炉房、千家万户的燃气灶,都靠这条线稳稳供暖。双方签的协议里,结算用卢布和人民币各一半,美元根本没份儿。这安排多聪明,避开了金融风险,还推了一把人民币走出去。 结算这事儿,更是中俄合作的亮点。2023年中俄贸易里,本币结算占比就到九成五,2024年稳稳保持在九成以上。俄罗斯央行数据显示,人民币在他们外汇储备中占三成五,国家福利基金的六成资产也转为人民币持有。两国银行用CIPS和SPFS系统对接,跨境转账快准狠,几分钟就到账。以前总绕美元弯路,现在直来直去,谁也不吃亏。   这能源绑定不光停在油气上,还延伸到更广领域。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在俄罗斯卖得火热,极氪车型2024年市场份额占四成三,莫斯科街头随处可见。两国还联手搞北极液化天然气项目,中国企业出设备和技术,俄罗斯供资源,产品直销亚太。基建上,中国帮修莫斯科到圣彼得堡的高铁,俄罗斯分享火箭发动机技术。这些合作像一张网,越织越密。 为什么中俄能走到这一步?说白了,各取所需。俄罗斯面对西方制裁,石油天然气得找稳定出路,中国市场正好接盘。中国呢,总不能把能源篮子全搁中东或马六甲,得多元供应保底气。乱糟糟的国际环境里,两国选了这条最实惠的路。人民币结算的兴起,也源于俄罗斯醒悟美元不靠谱,转而靠拢本币互换。这不光帮了俄罗斯周转,还让中国少受美元霸权的挤兑。 外交部讲得清楚,历史问题不能忘,但合作不针对第三方,只为守住发展主动权。2025年5月,两国元首联合声明里,就强调深化战略伙伴,扩大本币结算,推动科技基建项目。11月总理会晤公报,重申文化体育交流,继续办中俄文化年。这话接地气,就是要让合作惠及民生,让世界少点一家独大。 往前看,西伯利亚力量二号管道框架已定,经蒙古境内,年供气五十亿立方米,中方提供模块设备,俄方出资源,产品销亚太。两国经济拴得更紧,谁也离不开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