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微风]中芯国际创始人张汝京曾说,他说在自己离开台积电时,台积电董事长告诉他,你

[微风]中芯国际创始人张汝京曾说,他说在自己离开台积电时,台积电董事长告诉他,你敢去大陆,那在台积电的这么多股票就不能拿了!可是张汝京却说,不要就不要!他说是家国情怀使他放弃一切回来报效祖国! 一个普通下午,台积电办公室里,张汝京听到那句直戳要害的话:“去大陆,股票就没了。”他回了一句“不要就不要”,转身就走。这不是一时冲动,而是半生积累的家国情怀在作祟。抛开金山银山,他带技术回大陆建厂,中国芯片从此有了新起点。这事儿背后,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弯弯绕绕? 张汝京这人,1948年生在南京,1949年随家人去台湾。早年求学,他1970年从台湾大学机械工程系毕业,之后去美国深造,1974年拿下纽约州立大学水牛城分校的工程科学硕士,1976年又在南方卫理公会大学读完电子工程博士。毕业那会儿,美国半导体正火热,他1977年进德州仪器,从底层干起,很快就摸清了芯片制造的门道。 回想起来,张汝京在美国那几年,算是打下坚实基础。德州仪器是半导体老大哥,他从技术员干到主管,参与了不少生产线优化。那些年,全球芯片需求爆棚,他积累的经验,直接帮公司省下大笔成本。1983年,他觉得时机成熟,回台湾投身创业。次年,他就参与创办世大集成电路,那是中国台湾地区最早的芯片厂之一。工厂投产后,他带队攻克多项工艺难题,推动产能稳步上台阶。 90年代,张汝京的脚步没停。他在台湾、意大利、日本、新加坡等地建厂,一共搞起九座晶圆厂。每次建厂,都从零起步,拉设备、招人才、调工艺,他亲力亲为。台湾半导体那时已成气候,但他总觉得大陆这片热土需要人去耕耘。1997年,他加入台积电,当上副总裁。那公司是全球晶圆代工龙头,他负责技术引进和产能扩张,日子过得稳当,手里攒下不少股票,市值上亿。 可张汝京心里有杆秤。加入台积电时,他和公司签了协议,约定以后一起去大陆开拓市场。结果几年过去,协议搁浅,大陆半导体还是老样子,工厂少、人才缺、设备靠进口。祖国在高科技领域的短板,让他坐不住。2000年,他下定决心回大陆。就在离开前,台积电董事长张忠谋找他谈话,直言:“你敢去大陆,那在台积电的这么多股票就不能拿了!”张汝京二话不说:“不要就不要!”他后来公开说,这是家国情怀在驱使,个人得失算什么,报效祖国才是大事。 那年4月,张汝京在开曼群岛注册中芯国际,首期拉来10亿美元资金。他把包括90多岁母亲在内的全家接到上海,放弃台湾户籍,一头扎进张江高科技园区。股权分散,他自己只持股不到1%,最大股东是上海实业。2002年,上海8英寸晶圆厂投产,从0.18微米工艺起步。那时候,大陆芯片产业几乎空白,他带400多名工程师,从基础抓起,拉设备、建生产线、训团队,每步都走得稳扎稳打。 中芯国际起步不易。资金链紧,他抵押房产四处筹钱;设备卡脖子,他就从二手市场淘,亲自检验。招聘时,他一个个挑简历,确保技术过硬。试产阶段,全靠经验和勤奋,三年下来,产能冲进全球前列。2004年,公司上市,标志着中国芯片代工有了自己的旗帜。张汝京的努力,让大陆从无到有,打破了国外垄断。 当然,路没那么平。2006年,台积电告中芯专利侵权,官司打到2009年,中芯败诉,和解时赔钱还调整股权。张汝京那年选择离开公司,没怨天尤人,转身投身LED领域,投资四家企业,覆盖衬底和芯片制造。这些年,外部封锁不断,台湾方面施压,设备不让卖,但他总有办法往前推。 离开中芯后,张汝京没闲着。2014年,他创办上海新昇半导体,直奔大硅片国产化。那是芯片上游关键材料,国内一直卡脖子。他带队攻关,实验室里拉出第一根300毫米硅棒,填补空白,推动产业链完整。三年任期满,2017年他又走人,转战青岛。2018年5月,成立芯恩集成电路有限公司,这是国内首家CIDM模式企业。CIDM是协同式集成电路制造,设计和制造企业抱团取暖,资源共享,特别适合大陆国情。 芯恩起步,聚焦汽车电子、智能家电、智能制造这些领域。山东省内制造业对芯片需求大,张汝京瞄准车规级芯片,那些还没国产化的技术,他一个个挑出来攻关。2022年,他离开芯恩,转任上海积塔半导体执行董事,继续深耕汽车芯片。这辈子,他创下世大、中芯、新昇、芯恩等多企,为大陆半导体攒下大批技术骨干。每次遇封锁、诉讼,他都咬牙顶住,用行动补链条。 而中国芯片从跟跑到并跑,全靠一批像他这样的先行者。家国情怀不是空话,他用半生证明,爱国需要代价,但回报是民族复兴的底气。早期大陆缺啥,他就补啥,从晶圆到硅片,再到CIDM和车规芯片,每步都踩在痛点上。他的模式不搞单打独斗,而是拉大家一起干,产业链越织越密。 如今,中国半导体站稳脚跟,中芯国际已跻身全球第四,盈利年超百亿。这背后,张汝京的影子处处可见。他不是靠口号,而是实打实干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