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印度人看到特朗普承认当今世界有两个超级大国,一个是中国,另一个是美国时。这个消息让印度三哥一些人非常不高兴。 本质上是“大国情结”撞上现实实力的落差,这种情绪里藏着对自身定位的误判,更没看清超级大国从来不是喊口号就能凑数的。 从最直观的经济账本说起,2024年全球GDP排名里,美国以29.16万亿美元稳坐第一,中国18.53万亿美元紧随其后,两国加起来比排名第三到第二十位的所有国家总和还多。 印度呢,3.93万亿美元的体量刚够着第五的边,连中国的零头都不到,甚至比不上中国过去五年的经济增量——中国这五年GDP增量超35万亿元人民币,相当于一个世界第三经济体的规模。 更有意思的是,印度喊了多年“印度制造”,2024年从中国的进口却翻了倍,达到1220亿美元,小到手机芯片、大到工业机床,近60%都得靠进口,而中国当年芯片出口已超过服装和手机成为第一大出口商品,新能源汽车出口占全球55%,光这两项就拉开了代差。 印度经济看似增速不慢,实则是“虚胖”,服务业占GDP超55%,软件外包占了全球40%的市场份额,但制造业占比低得可怜,连新能源汽车销量涨了40%的热闹背后,核心电池、电机的国产化率还不到30%,大部分利润都被海外企业赚走了,这种增长根本撑不起超级大国的底子。 工业和科技的短板更明显,印度2021年就出台了半导体发展计划,砸了7600亿卢比补贴,可直到2024年连一家自己的半导体工厂都没有。 富士康曾和印度韦丹塔集团搞了个195亿美元的芯片厂项目,最后硬生生黄了,原因很实在:印度不仅没芯片制造经验,补贴流程慢得离谱,连电力供应都没保障——晶圆厂停电可不是小事,一批产品可能直接报废,这也是英特尔宁愿辟谣也不愿去印度建厂的原因。 反观中国,2024年高端机床国产化率从2020年的30%涨到50%,5G和量子计算领跑全球,天宫空间站稳定运行,C919大飞机已经商业飞行,人工智能专利申请量全球第一。 印度总爱拿人口红利说事儿,可2024年数据显示,印度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比中国低15个百分点,连支撑产业升级的高素质劳动力都缺,公路密度只有中国的1/3,物流效率根本撑不起大规模制造,这样的基础怎么跟中国拼产业实力? 军事上的差距更不是靠航母数量能掩盖的,印度国防部2025年宣称国防国产化率达到65%,2024-25财年国防产值149亿美元,看着挺热闹,但出口的都是防弹衣、轻型直升机这类低端产品,连空中加油机都得靠“湿租”模式从国外引进。 中国已经有三个航母群,先进导弹系统和海军扩张速度有目共睹,而印度那两艘航母,一艘还在慢吞吞建造,实战经验更是几乎为零。 美国战略专家特利斯在2025年的报告里说得直白,印度军队虽然在边境部署了装备,但整体威慑力不足以让中国忌惮,加勒万冲突后就能看出,印度在边境摩擦中根本占不到上风。 更关键的是,印度精力被中国和巴基斯坦两线分散,资源摊薄得厉害,而中国政策执行力强,能集中力量发展军事科技,这种效率差距可不是短期内能补上的。 国际影响力上,印度更是喊得多做得少,为了入常,莫迪找遍了美英法俄,即便拿到口头支持,还是卡在了五常一致同意的门槛上。 这背后不是谁故意刁难,而是五常的位置从来靠的是实打实的贡献——中美英法俄在二战和战后秩序构建中都立了汗马功劳,而印度既没有这样的历史积淀,也没承担起相应的国际责任。 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影响亚非拉,连全球最大的海上石油平台都能出口,印度在斯里兰卡、尼泊尔这些邻国的影响力反而在衰退。 2024年G20峰会在印度开得热热闹闹,最后也没拿出什么能影响全球经济的实质性方案,反观中美,随便一个经济政策调整都能牵动全球产业链,这种话语权差距是印度目前根本无法企及的。 印度内部的问题更拖了后腿,2024年11月商品贸易逆差创历史新高,达到378.4亿美元,10月通胀率飙升到6.2%,突破央行目标上限。 莱坊印度公司的报告显示,印度要到2030年成为7万亿美元经济体,得砸2.2万亿美元搞基建,可现在连基本的电力供应都不稳定。 贫富差距更是刺眼,前10名富豪里连个亚洲人都没有,印度那两位上榜的富豪还跌出了千亿美元俱乐部,普通民众的失业率居高不下,种姓制度的余波还在影响社会凝聚力。 中国每年城镇新增就业超1200万人,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覆盖5.6亿人次,发展红利实实在在落到了民生上,这种内部稳定性正是超级大国的根基,印度显然还差得远。 说到底,超级大国是靠产业链、军事威慑、国际话语权和内部稳定共同撑起来的,不是靠人口多、增速快就能凑数的。 印度总想着和中国比,却没看清自己“重服务轻制造”的结构短板,也没解决基建和人才的硬伤,这种只谈野心不谈实力的心态,难怪特朗普没把它放进G2的名单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