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万没想到,基辛格曾经预言称:俄乌最先耗干的不是俄乌美,而是一个意想不到的国家? 麻烦看官们右上角点击一下“ 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22 年的英国冬天,冷得有点不同寻常,不是那种“出门要穿三层毛衣”的冷,而是那种“开不起暖气只能靠抖” 的冷,平均家庭能源账单,从一年 1200 英镑飙到 2500 英镑。 老人们舍不得开暖气,家里裹着厚毯子,看电视都带着手套,媒体后来统计,那年冬天因为低温去世的老人比往年多了三成,有人说,这一波寒潮,不只是气温在降,连整个国家的底气都跟着凉了半截。 能源涨价带来的冲击,不止出现在民居的锅炉里,英国的工业界也跟着打了喷嚏,钢铁、陶瓷这些高耗能行业本来就利润薄,天然气一涨价,直接“爆雷”,威尔士那家塔塔钢铁厂的两座高炉干脆关停,2000 多人被裁;陶瓷小镇斯托克波特一半工厂烧不起炉子,只能集体“放假”。 工厂老板苦笑说:“现在一吨钢光能源成本就 500 英镑,卖一吨亏一吨。”英国的制造业本来只占经济的 8%,偏偏那 8% 里一半是烧气的主力,结果这一拳正好打在软肋上。 问题是这场能源危机英国还真不能完全怪别人,脱欧之后,他们退出了欧盟的能源互助机制,本来可以像德国、法国那样互调天然气,结果只能自己高价买,俄乌冲突后,跟着美国制裁俄罗斯,连便宜的俄气都买不到,只能转向加拿大、巴西,成本翻倍,运输还慢,造房子的缺木材,修路的缺化肥,项目一拖半年都算短的,一个脱欧的决定,把英国从“欧盟拼车”变成了“自费打车”,油价一涨,账单全自付。 而另一头,英国还在大手笔地对乌克兰“慷慨解囊”,截至去年底,军事援助超过 60 亿英镑,占国防预算的 15%。连自己的“挑战者 2” 坦克都捐了 20 辆,现在国内能动的坦克还不到 100 辆。 更离谱的是,防空系统也拆下来给人家用,英国本土的防空能力被专家吐槽“还不如冷战时期”,外援形象是树立了,可财政赤字也跟着水涨船高。 钱一旦不够用,社会矛盾就会像涨潮一样。能源贵,食品也贵,面包、牛奶、鸡蛋两年涨价 40%,连普通家庭都得精打细算。 调查显示,每 5 个家庭里就有 1 个靠救济粮过日子,街头超市里,最受欢迎的是“临期打折区”,这时候再看电视上政府宣布新的对外援助计划,难怪民众火气越来越大,罢工潮一波接一波:卡车司机说油钱涨得比工资快,护士说房租都快交不起了,物流停摆、医院排队、超市货架空空,这种“越乱越贵,越贵越乱”的循环让人摸不到头。 宏观数据看着也不妙,2023 年 GDP 增长只有 0.3%,几乎在原地踏步;通胀虽从 11% 降到 4%,但依然高得离谱;英镑兑美元从 1.4 掉到 1.2,进口更贵、物价更乱,一个字——“憋”。经济学家干脆断言:如果冲突再拖三年,英国经济可能会陷入比 2008 年金融危机还难看的长期停滞。 有人觉得这是命运的报应,也有人说是政治上的“自作聪明”,基辛格的那句老话又被翻出来:“最先被拖垮的,可能是英国,”听起来像玩笑,其实挺准,因为英国的困境,不在于它弱,而在于它想当“老大哥”,却早已没了“钱包支撑”,脱欧后失去了欧盟的靠山,又一门心思跟着美国搞制裁、援外、扩张,最后发现,自己成了最先体力不支的那一个。 从外表看,英国仍然是那个拥有伦敦金融城、掌握情报网络的“老派强国”;可从内部看,它像个勉强维持体面的中年人,西装笔挺,却口袋空空,能源贵、通胀高、民怨深、财政紧,种种迹象都在说明:国家再强,若失去了平衡,就连不打仗也能被战争拖垮。 那年冬天,伦敦街头的风格外刺骨,人们围在壁炉边,讨论的不是世界局势,而是下个月电费账单,有人调侃说:“我们在为自由世界供暖,只是忘了给自己留点火,”英国的故事也许还没到终章,但这一回,它真的得学会——当你要撑起世界的时候,最好先看看自己能不能先点亮家里的灯。 对此,大家有什么看法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