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必须抓住时机,在特朗普执政期内解决台湾问题,因为特朗普是一个商人出身,他没有政治智慧,一切以短期利益优先。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特朗普重返白宫,台海局势进入关键时刻,这位从地产大亨转型的总统,骨子里流淌的是商人血液,他的每一个决策都在盘算成本与收益,对中国来说,这恰恰是推进统一大业的历史窗口。 回看特朗普第一任期的所作所为,就能看清他的行事逻辑,2018年那场贸易战打得轰轰烈烈,他挥舞关税大棒想压制中国,结果美国农民的大豆堆满仓库卖不出去,中西部州的支持率直线下滑。 到了2019年,为了让中国多买美国农产品,他悄悄踩了刹车,对台军售突然放缓,这就是典型的商人做派,哪边油水大就往哪边倾斜,台湾问题在他眼里不过是谈判桌上的一枚筹码。 2016年12月,特朗普接听蔡英文的贺电电话,打破了1979年以来的外交惯例,当时外界一片哗然,以为美国要在台湾问题上搞大动作。 可随后几年的实际操作告诉我们,那通电话更像是新手上路的莽撞试探,而不是深思熟虑的战略布局,他批准了几笔军售,金额看着挺吓人,14亿、22亿、23.7亿的单子陆续出炉。 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些军售的时机往往配合着他的国内政治需要,要么是中期选举前给军工企业送大礼,要么是贸易谈判陷入僵局时用来施压。 说白了,卖武器赚钱才是硬道理,至于什么捍卫民主价值观,那都是包装用的说辞。 进入第二任期,特朗普的商人本色暴露得更加明显,2025年2月,他的国防政策团队公开表态,美国在台海问题上回归战略模糊,不承诺具体的军事回应。 这话听着像外交辞令,实际上是在给自己留后路,万一真打起来可以随时抽身,到了7月,赖清德计划过境美国,结果被华盛顿方面以时机不对为由推迟。 同月,4亿美元的对台援助也被卡住,国务院拿出一份回报标准清单,要求台湾拿出实打实的好处才能放款。 最露骨的是9月,有消息称特朗普暂停了一大笔武器援助,外界普遍认为他在用台湾问题换取中美贸易协议上的让步。 这种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操作,让台湾当局心里凉了半截,他们原本指望特朗普能扛起遏制大陆的大旗,结果发现这位盟友随时可能把自己卖掉。 台积电就是活生生的例子,2020年被迫砸120亿美元去亚利桑那建厂,2025年又追加1000亿,核心技术和产能都往美国转移。 表面上是深化合作,实际上是被特朗普政府一步步掏空家底,美国拿走了技术和就业岗位,台湾只剩下空壳和风险。 特朗普的政策团队更是一盘散沙,当年蒂勒森主张跟中国搞好关系别惹麻烦,蓬佩奥却到处煽风点火喊中国威胁论,博尔顿则鼓动军事对抗。 这种内部撕裂导致政策朝令夕改,2018年国务院网站删了“和平解决”的表述,北京抗议后赶紧改回来,过几个月又搞新花样。 这种反复无常,恰恰说明美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根本没有清晰战略,全凭着一时兴起和利益权衡在行事。 对中国来说,这正是千载难逢的机会,特朗普的短视给了我们充足的操作空间,他把精力分散在中东石油、欧洲防务费这些地方,对台海问题投入的战略资源其实相当有限。 他的美国优先政策把传统盟友得罪了个遍,日本韩国私下里对美国的可靠性打问号,欧洲国家更是各怀心思,这种局面下,如果美国真在台海动手,能指望的外部支援远不如从前。 更关键的是,中国这些年的实力增长有目共睹,辽宁舰编队多次绕台,歼-20战机常态化巡航,东风-17高超音速导弹形成战略威慑,福建舰的下水标志着航母建设进入新阶段。 经济体量已经坐稳世界第二,科技创新在5G、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等领域实现突破,这些硬实力的积累,让我们有底气也有能力在必要时采取果断行动。 面对特朗普这样的对手,正确的策略是软硬兼施,经济层面,可以适当增加美国农产品和能源的进口,满足他对贸易平衡的执念,换取他在台湾问题上的克制。 同时要保持战略定力,继续推进两岸经济文化融合,让台湾同胞在实际利益中感受到统一的好处。 军事层面,保持高强度的演训和巡航,让台独势力和外部干涉力量清楚认识到分裂的代价,外交层面,深化与周边国家的合作,巩固一个中国原则的国际共识。 统一是历史大势,也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意志,特朗普的短视和反复无常,恰恰为这个历史进程按下了加速键,我们要有紧迫感,更要有行动力,把握住这个时代赋予的历史机遇。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