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特朗普在接受电视采访时说,我们也要像中国一样着眼于长远,与其想着打败中国,和中国合作能月让我们更大更好更强,瞧瞧,他去了一趟韩国,认识提高的挺快。明年来中国,四处转转,思想还会上台阶! 麻烦看官们右上角点击一下“ 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我们也和中国一样着眼于长远,与其想着打败中国,和中国合作能让我们更大更好更强。”——特朗普的这句话一出口,像是一块石头丢进了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层层涟漪。 熟悉他的人都知道,这位向来张扬的美国前总统,说起中国时一贯“硬气”,从“贸易战”到“脱钩论”,几乎是逢中必刚,这次话锋一转,世界都忍不住要问一句:这还是那个特朗普吗? 细细想来这转变并非无迹可寻,就在几天前,他刚从韩国回来,那趟行程安排得满满当当,最让人意外的是,他不是只和尹锡悦吃顿韩餐、拍几张笑容满面的照片,而是特意跑去了三星平泽的芯片工厂。 据随行记者透露,他穿上防尘服,在洁净车间里来回打量,问的问题一个比一个实际:“这些设备和中国的配件能对接吗?”、“如果从中国采购原材料,成本能降多少?” 这话要是放在几年前,简直是不可思议,要知道他当年可是高喊着要让美国企业撤出中国的。 变化也许就发生在那一刻,韩国工程师拿出中韩联合研发的芯片样品,配合数据展示合作带来的好处:三年市场份额上涨23%,成本下降15%。特朗普听得津津有味,还模仿起对方的语气笑着说,“合作才能双赢”,这可不像在竞选台上振臂高呼的他,更像是一个在算经济账的商人。 说到底特朗普这人骨子里还是个做交易的高手,在他眼里,国际政治就是一场大买卖,过去发动贸易战,是讨价还价;如今谈合作,也是为了最大利益,只是这一次,他更现实了,毕竟美国国内通胀迟迟降不下来,物价高得让选民直皱眉,农民担心大豆卖不出去,制造业抱怨原料贵得离谱,对他来说,选票才是最硬的道理,要赢选举,就得拿出能让钱包鼓起来的解决方案。 而中国正好是那把钥匙,美国再怎么喊“脱钩”,企业该进口的还得进口,该卖的还得卖。 特朗普显然也看明白了:想打败中国,不如借力中国,韩国之行让他看到了这一点——仁川港装卸货的高效率、港口与青岛共享物流信息的便利,让他直言“美国港口要是也能这样合作,生产力得翻一倍”,那天他还在手机上翻出照片,像个旅行博主似的展示货轮井然有序的画面,一副“我学到了”的神情。 不过要说这次转向全靠他“开窍”,也未免太天真。现实利益才是主因,美国农民在社交媒体上直呼希望恢复对华出口,商界也早盼政府放松对华关税,企业家们算得比谁都清楚:对抗让成本飞涨,合作才能赚钱。特朗普一向擅长嗅出风向,他不过是顺势而为罢了。 更关键的是,他确实被中国的“长远思维”给震住了,在采访中他提到,中国的高铁、港口、科技园区,全是几十年前就规划的项目,如今结出硕果,他感叹美国老换总统,每换一任政策就得重来,没谁愿意干看不到成果的事,这一番“自省”,倒像是从另一个角度在替中国“点赞”。 这番话引发的不只是好奇,还有思考,过去几年,“脱钩”“对抗”成了中美关系的关键词,如今连特朗普都开始讲合作,这或许说明一个现实:中美谁也离不开谁,贸易链早已纠缠得密不可分,技术、资本、市场彼此交织,想彻底切断,不仅不现实,反而会让双方都受伤。 其实历史早就证明,合作不意味着放弃竞争,2008年金融危机时,中美携手稳定全球经济;在气候问题上,两国共推《巴黎协定》,让全球治理迈出一大步,只要找到共同利益,竞争也能变成“良性循环”。 从“打败中国”到“合作共赢”,特朗普这次的转向,或许带着功利算计,但在客观上释放出了一个积极信号:连他都意识到,合作不是软弱,而是聪明的生意逻辑,未来的中美关系,不会再是谁压谁,而是在哪竞争、在哪合作的平衡游戏。 对中国而言,这不过是一面镜子,我们不必高兴过早,也不该掉以轻心,守住自己的节奏,继续开放、提升创新力,在能合作的地方扩大合作,在必须竞争的地方坚守底线,这才是稳中求进的姿态。 特朗普的“柔化”也许只是选战中的一记策略,但它的出现本身说明了一点:世界越来越需要理性的声音,毕竟在这个互相依存的时代,打败对方从来不是胜利,能一起变强,才是真正的长远之道。 对此,大家有什么看法呢? 信源:观察者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