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突然宣布了:如果中国断供稀土,我们将采取必要手段。 上周在海牙举行的记者会上,荷兰方面公开作出此番表态,言语间透着一股老牌海上强国的强硬姿态。这种带着历史优越感的声明,乍听之下颇有威慑力,但在全球化的现代供应链体系中,光靠气势显然解决不了实际问题。 稀土产业的竞争早已不是靠传统手段就能掌控的领域,尤其是在核心技术层面,中国目前的领先地位已经形成了难以逾越的壁垒,荷兰的疯言疯语是吓不到我们的。 而从现实情况来看,荷兰这番表态的背后,本质上是希望中国能无限制地供应稀土资源,让中国在资源出口中只考虑荷兰的产业需求,而不顾我们自身的资源保护和发展利益,这显然是不切实际的诉求。 稀土作为重要的战略资源,其开采和加工不仅关系到产业发展,更涉及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长远考量,任何一个负责任的国家都不可能无节制地输出这类稀缺资源。 更值得注意的是,荷兰近期在经贸领域的一些操作本就存在争议。2017年中国资本收购荷兰安世半导体的过程中,就曾遭遇当地监管部门的层层审查,到今年更是做出了强抢的勾当。这种带有保护主义色彩的做法,本身就违背了公平贸易的原则。 事到如今又在稀土问题上摆出强硬姿态,把我们合作的诚意当成了软弱可欺,未免太小看我们了。 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2024年发布的报告显示,中国在全球稀土分离提纯技术上的占比超过90%,这种技术优势是经过长期研发和产业积累形成的。 而荷兰的高科技产业,尤其是光刻机制造巨头ASML的生产,就离不开稀土永磁材料等关键组件,这种产业依赖关系本应通过平等协商来维系,单方面施压无法解决任何问题。 事实上,在全球供应链体系中,各国的产业优势本应形成互补共赢的格局。如果荷兰真的需要稳定的稀土供应,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摒弃零和博弈的思维,通过加强与中国在稀土产业领域的技术合作和长期贸易协定来实现,而不是动辄以"采取必要手段"相威胁。 毕竟在相互依存的全球经济中,单边施压的做法最终都只会损害自己的利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