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社会最缺的,是能好好说话、办事靠谱的“实在劲儿”——也就是你说的客观公正、理性讨论、不偏不倚。这种“实在劲儿”的缺失,早不是抽象的感觉,而是藏在一件件扎心的事儿里。 先说办事没了“公正秤”,本应守规矩的人反而钻了空子。就说招投标这事儿,本是靠实力比拼,结果成了少数人的“打分游戏”。2024年通报的案例里,西部有个评标专家胡某,2018到2023年初靠着给指定企业打高分,收了近300万现金 ;同年还有个唐某某,就评个稻-油轮作项目,直接拿了50万“好处费” 。更荒唐的是他们还搞“暗语接头”,在群里发句“今天阳光明媚”“去某某县看看”,行贿的人就心领神会,组团把项目判给关系户 。这些操作让合规企业吃了亏,也给工程埋下隐患,直到2024年国家动手清理,才把3.8万名违法专家清出队伍,可信任的裂痕哪那么好补? 再讲讨论没了“理性劲”,好好说话变成了“抱团骂人”。2025年有个挺让人寒心的事:歌手郑智化说自己在深圳机场“连滚带爬”登机,吐槽无障碍设施不行。本来该讨论怎么改进设施,结果舆论一下跑偏,大家围着他骂“夸大其词”,逼得他道歉又清空微博退网 。最后深圳机场承认了问题,可8500万残疾人该关注的需求,反倒没人提了。更极端的是饭圈那套,2025年初北京有两个粉丝,就因为不满虚拟偶像的资源分配,非法“开盒”了三千多人的隐私,不仅电话轰炸,还去人家门口泼油漆,最后被判了一年半 。这种“为了站队不管对错”的风气,让好好讨论变成了奢望。 最关键的是,本该稳住局面的“定盘星”常常缺位。郑智化事件里,残联等该为残疾人说话的部门全程沉默,没人出来说句“无障碍设施到底差在哪”,任由讨论变成人身攻击 ;招投标乱象闹了这么久,也是因为监管分散,有的部门又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直到集中清理才见成效 。没有权威声音锚定方向,理性自然被情绪冲垮。 说到底,我们缺的不是道理,是“对事不对人”的自觉:评项目就看实力,提问题就解决问题,有分歧就好好说话。别让守规矩的人寒心,别让说真话的人沉默,这才是社会该有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