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墨刻手艺人孙金良以葫芦为纸,以刻刀为笔,创作出一个个具有艺术价值的工艺品。他用数十年的坚守,让葫芦墨刻这门传统手艺走出深巷,被更多人看见。
在孙金良的葫芦墨刻工作室,他正端坐案前,手持刻刀专注地在一枚葫芦上细细雕琢。刀尖划过葫芦表面,每一个动作都透着他对这门手艺的敬畏与热爱。
葫芦墨刻手艺人孙金良
首先葫芦要挑形状周正、皮质紧实的“好坯子”,需经过构图、雕刻、上色、封蜡等工序。葫芦墨刻看似简单,实则考验“眼、手、心”三者合一,一个作品少则半月,多则数月才能完成。
孙金良与葫芦墨刻的缘分,始于一次偶然。2000年,他去姥爷家串门时,在路边捡到一枚形状饱满的葫芦,萌生了在上面画吉祥图案的想法。此后,他开始研究葫芦创作,先从葫芦烙画尝试。为学好技艺,他寻访请教老手艺人,线上学习构图、色彩等。后期他又转向更具挑战性的葫芦墨刻。
葫芦墨刻手艺人孙金良
因为自己不是学习美术的,在绘画和写作方面有一定的缺陷。所以就自己练习书法,然后跟老师学习绘画知识。在这个过程当中,还研究了转印的技术,可以把一些简单的图片或者文字转印到葫芦上。
多年的钻研与坚持,让孙金良的葫芦墨刻手艺渐精、作品渐有名气。创作中,他常将民俗元素刻入作品,别具特色,常有人找他定制作品。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这门技艺,他走进学校开展非遗体验课。看着孩子们的好奇与喜爱,他觉得坚守更有意义。
葫芦墨刻手艺人孙金良
葫芦谐音“福禄”,是老百姓喜爱的吉祥物件。我想通过刻画让它承载更多文化记忆。我最大的心愿,就是让更多的人认可葫芦墨刻这门非遗手艺,让更多人感受到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