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幸福西宁:民生厚度托起城市温度

湟水汤汤,滋养着河湟谷地的烟火人间;青山巍巍,承载着民生幸福的深切期许。

“十四五”以来,西宁这座城市,始终以“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的政治担当,将民生福祉镌刻进发展年轮。从幸福食堂飘出的热香,到困难群众家中传来的暖意,再到诊室里传来的安心叮嘱,西宁在养老、救助、医疗三大领域精准发力,用政策的精度、服务的温度、改革的力度,书写着老有所养、困有所助、病有所医的时代答卷,让幸福暖流浸润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银发暖养:“15分钟服务圈”里的夕阳正红

清晨的城西区文汇路街道,幸福食堂的蒸笼刚掀开,78岁的张大爷便端起了温热的粥品;午后的湟中区乡村,老年之家的棋牌室内传来阵阵欢笑……这是西宁“15分钟为老服务圈”里的日常图景。44.12万,面对占全市常住人口17.78%的老年群体,西宁以系统化思维重构养老服务体系,让“夕阳红”绽放出璀璨光彩。

政策筑基,绘就养老蓝图。“十四五”开局之初,西宁便锚定“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目标,构建起“规划+扶持+标准”的政策矩阵。从《西宁市“十四五”老龄事业和养老服务发展规划》的宏观擘画,到《积极发展老年助餐服务若干措施》的精准破题,再到《发展银发经济走在前作表率2025年度行动方案》的前瞻布局,10余项政策层层递进,配套发布的基本养老服务清单与综合监管机制,让养老服务在规范中提质增效。2023年,西宁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获国务院通报激励,成为政策落地见效的生动注脚。

设施织网,铺就幸福底色。“1+7+N”三级养老服务体系如脉络般延伸至城市肌理:1个市级养老服务指导中心统筹调度,7个区县级养老示范基地辐射带动,N个日间照料中心与农村老年之家多点开花。32家养老机构的5330张床位中,护理型床位占比高达95%;136个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实现主城区全覆盖,92%的乡镇街道可享全托、日托等综合服务。农村地区投入2.4亿元建成的483个“互助+自助”老年之家,让“离家不离村、离亲不离情”成为现实;136个幸福食堂联动93个助餐点,2025年已为165.5万人次老年人送去热饭热菜,破解了“吃饭难”的民生痛点。

服务提质,丰盈晚年生活。政府购买养老服务补贴标准持续上调,60周岁以上困难老年人月补最高210元、80岁以上老年人月补最高120元,专业评估为6.1万名特殊困难老年人量身定制助餐、助洁、助医服务,年度服务达62万人次。2480张家庭照护床位、1420户适老化改造,让居家养老更安全舒心;821支家庭医生团队开展免费体检、健康建档,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签约实现全覆盖,60余张安宁疗护床位守护生命尊严。102家涉老服务组织茁壮成长,仆邦养老等本土品牌与和睦养老等连锁企业协同发力,推动服务向专业化、品牌化迈进,让老年人的获得感实实在在。

兜底护航:“1+8+N”救助网中的民生暖流

“多亏了政府,不然我真不知道怎么过。”城北区民欣园公租房内,57岁的脑梗患者李叔握着社区工作人员的手感慨道。丧偶独居、左侧身体瘫痪的他,被及时纳入低保,“青情汇救·北城有爱”项目定期送来生活物资、提供清洁服务,让困境中的生活重燃希望……这温情一幕,是西宁“1+8+N”兜底保障大救助体系的缩影。五年来,我市实现从分散救助到综合救助、生存型救助到发展型救助的历史性跨越,为幸福筑牢底线。

标准提级,守住民生底线。城市低保标准从2021年每月675元提至763元,农村低保标准从每年5184元增至5736元,五年累计发放救助资金19.16亿元,确保“应保尽保、应救尽救”。依托“五个百分之百全覆盖”动态监测机制,工作人员走村入户摸排15.3万人次困难群众,5.89万人次符合条件者及时纳入保障,让救助政策如春雨般“随需而至”。城东区居民王女士因大病致贫,街道在监测中发现后,3天内完成审核审批,当月低保金便发放到位,这样的“西宁速度”温暖了无数家庭。

精准施策,延伸帮扶触角。在全省率先开展的城镇精准帮扶,为0.55万名困难群体发放补助445.31万元;贫困家庭大学生学费、生活费双重资助政策持续发力,4611名学子获6646.64万元支持,稳稳守住教育脱贫底线。“青情汇救·北城有爱”品牌联动人社、医保等11个部门,整合51项惠民政策,推出生活照料、医疗辅助等38项服务,6.76万人次困难群众受益,实现从“给钱给物”到“精准赋能”的升级。

机制创新,传递救助温度。围绕“一个方案”统筹推进,搭建“一个平台”联动发力,融合“一个载体”精准服务,依托“一支队伍”入户走访,织密“一张网络”全域覆盖。65条救助惠民政策清单化公示,救助流程从“群众跑腿”变为“数据跑路”,街道经办人员化身“民情观察员”,用“绣花功夫”摸清需求、对接资源。从寒冬里的棉被粮油,到病床前的关怀照料,西宁的救助服务既有力度更有温度,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中彰显兜底担当。

健康守护:“家门口医院”里的安康承诺

“不用去外地,在西宁就把大病治好了!”西宁市第一人民医院病房内,75岁的唐老先生康复在即。患有前列腺癌且合并高血压、慢性心力衰竭等多种基础病的他此前命悬一线,面对严峻考验,医院并未让患者远赴他省,而是迅速启动多学科会诊(MDT)机制,联合心血管内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手术麻醉科等多科室专家,与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顶尖团队远程联动,共同为患者“量身定制”了包括手术方案、应急预案及心肺功能调理在内的全套诊疗计划。经过精准的术前干预,患者身体状态被调整至最佳。最终,手术顺利完成,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在“家门口”就打赢了这场健康攻坚战。通过多学科会诊(MDT)与国内顶尖团队远程联动,成功完成高难度根治手术,这就是西宁破解“看病远、看病难”的生动实践,西宁深化跨区域医疗合作,推动尖端技术落地生根,“医院-家庭”健康守护网的构建,让健康福祉触手可及。

服务延伸,守护全程健康。“出院后每天做这些康复动作,药按时吃,我们下周再来回访。”西宁市中医院护士为出院患者讲解康复计划,这是该院“护理延伸服务”的日常。针对“出院即失管”痛点,医院为患者定制图文并茂的出院方案,护士上门提供伤口换药、导管维护、慢病监测等服务,还为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提供长期用药指导与膳食建议,避免药物“打架”。2025年,全市已为19.5万名65岁及以上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持续提升,健康管理更精准高效。

医联体发力,推动资源下沉。四级紧密型一体化医联体全面建成,形成“市级医院牵头、县级医院承接、乡镇卫生院枢纽、村卫生室基础”的格局,实现“一般病在市县解决、头疼脑热在乡村解决”。建立“专家下得去、下沉有保障、效果有考核”机制,每年40名以上专家长期驻点基层,1000人次以上专家临时支援,50余名基层医护人员到上级医院进修,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放心医”,实现“专家流动服务、患者本地就医”的良性循环。

养老有温度,救助有力度,医疗有精度。“十四五”以来,西宁以民生为笔、实干为墨,用一件件民生实事,一次次改革突破,将幸福的种子播撒在城市的每一寸土地,让群众的幸福底色愈发厚重,绘就了一幅厚重温暖的幸福长卷,当民生温度与发展速度同频共振,这座城市正以更坚实的步伐,迈向“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记者王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