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看到上海交大明年要招5000名 博士生的消息,心里咯噔了一下。 一个学校一年招的

看到上海交大明年要招5000名 博士生的消息,心里咯噔了一下。 一个学校一年招的博士,比有些国家全国招的还多,这阵仗是不是有点太大了。 博士不是流水线上的零件,得一个个花时间打磨。一个导师带二十个学生,每人每天能分到几分钟?过去一个教授带两三个博士,能手把手地教;现在规模上去了,味道会不会变。 有人说,博士多了是好事,说明咱们教育水平高了。但看看身边,有些单位评职称、升岗位,硬性要求博士学历,逼得不少人不得不去混顶帽子。这帽子戴上去容易,可肚子里的学问是不是真的跟着涨了,就难说了。 更让人担心的是,博士这名字本来挺重的,现在却好像越来越轻。有的博士论文题目听着像菜市场调研,有的导师成了“老板”,学生成了“劳动力”。如果读博只为一张纸,而不是真做点学问,那这博士帽,戴不戴也没什么两样。 当然,学校扩招可能有自己的考虑,国家需要高科技人才,产业升级也要博士支撑。但步子迈得太大,容易扯着根本。质量守不住,数量再多也是虚的。 这件事倒也不全是坏事。至少它让我们停下来想想:读博到底为了什么?是名头、是待遇,还是心里真装着点问题,想去搞明白。上海交大这次规模上去的同时,能不能把培养的诚意也跟上,大家都在看。 希望这5000个博士名额,能真真正正落到想做学问的人手里,别成了学历游戏里的又一场内卷。